原标题:谋求新突破 到2020年自贸区将建成"三区一堡"
陆家嘴金融城星展银行大厦6楼,每周末都有一群年轻人来参加一场名为“领跑未来”的职业特训班。在这里,他们能对话世界500强企业及其高管,能接触国际最先进的职业培训课程,每个周末都能收获满满。
这一职业特训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头衔”:它是由中国第一所外资职业培训机构开设的首个公开培训课,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最新例证。因而很多人说,“领跑未来”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愿景,这一课程名称同时契合着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未来的期许,对肩上所负重担的清醒认知。
成效来源于“四个坚持”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中央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自贸试验区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领域,着力构建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投资管理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发布全国首份负面清单;率先扩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实施两批54项开放措施。
贸易便利化方面,确立“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改革方向,率先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通关协作机制,缩减企业申报数据项,为上海口岸95%以上的货物、100%的船舶提供服务,推出近百项口岸监管创新措施,进出境时间较全关区平均水平分别缩短78.5%和31.7%。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接入52家金融机构,开设自由贸易账户6.7万个,建立新型金融业态监测平台,对11大类、8.2万家互联网金融、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企业实施动态预警监测。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综合执法新体制,在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城市管理领域实施分类综合执法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互为支撑的综合监管格局。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说,自贸改革三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坚持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坚持“国家试验田”的定位,不搞“地方自留地”,不搞“政策洼地”,不栽“盆景”,用培育“苗圃”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
同时,上海坚持协同推进,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以“放管服”改革为例,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方面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取消或简化市场准入审批,另一方面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每一个审批事项制定监管方案,以有效的管促进有力的放。
在三年多的改革实践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依法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创新。上海积极争取上级立法部门支持,为重大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比如,为开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调整了外商投资相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
全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坚持风险可控是自贸试验的又一重要成果。翁祖亮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把能否有效防范风险,作为检验自贸试验区制度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把防范风险的底线要求贯穿于对外开放、简政放权、金融改革的全过程。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从未发生过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三区”建设谋求新突破
金桥开发区欧莱雅产品研发大楼里,一批夏天当季的兰蔻清洁面膜仅用5天便获得了自贸区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即将与国外同款产品同步上市。欧莱雅相关负责人余晓表示,备案比起原来的审批流程缩短了整整三个月,让当季彩妆可以“踩着点”投向中国市场。
今年3月1日开始试行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审批改备案”制度,只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入新阶段继续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到2020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围绕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三区”建设,继续实现新突破。
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仍是关键。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提高许可证改革“放”的含金量,扩大改革覆盖的范围,争取将全部市场准入事项和全部441个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纳入改革。同时优化改革方式,把原来的五种改革方式整合为四种,即取消、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准入管理,并以“备案”和“告知承诺”为主攻方向,某些审批事项只要相对人作出承诺就能当场办结。
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标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而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就是一个切入点。为此,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以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为依托,从建立推动货物自由流动的监管模式、构建促进航运产业充分发展的枢纽服务体系、建设符合高水平国际经贸活动需要的跨境金融服务和建立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探索保税监管与口岸监管系统对接、数据互认和功能叠加,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
围绕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浦东新区转变一级地方政府职能的联动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事中事后监管将强化“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制度向浦东全区所有监管部门推广,推动综合监管平台功能向联合惩戒拓展。近日,浦东实施了“三全工程”,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主抓手和主突破,做到企业市场准入全程网上办理,个人社区事务事项100%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
日前,浦东还正式启动实施统筹核心发展权和下沉区域管理权改革工作,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把镇一级的区域规划、招商引资、基本建设等核心发展权统筹到区层面,把综合管理、绿化市容、房屋管理等管理权下沉到镇一级,赋予镇在人事考核、规划参与、重大决策建议、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权力,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成为“一带一路”桥头堡
“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又一项重要功能。”在谈及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建设时,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能起到怎样的“桥头堡”作用,令人期待。
2016年,浦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3339亿元。截至2016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已在新加坡、捷克、俄罗斯、印度等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108个项目。一批出色的代表企业从自贸试验区走向“一带一路”:华信集团参与开发俄罗斯油田、收购哈萨克斯坦DGT液化石油气公司等项目;振华重工从产品“走出去”向资本“走出去”拓展,已在韩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14个国家设立了境外投资机构……
深化“一带一路”,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五通”发挥自身优势。
围绕政策沟通,深化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最大优势。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试点,推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口岸的信息互换和服务共享。围绕设施联通,上海将加快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和上海铁路东站等重点项目,推进上海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围绕贸易畅通,保税区在已设立的马其顿和保加利亚进口商品国别馆基础上,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别(地区)馆,扩大“一带一路”国家优质商品进口。围绕资金融通,上海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沿线国家企业和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并搭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健全境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围绕民心相通,上海将发挥国际文化大都市优势,吸引沿线国家优秀的文艺人才和演艺机构来自贸试验区开展文化交流。
翻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版图,新设立的自贸区从东北、西北、中原大地到沿长江轴线分布。周汉民指出,上海是欧亚大陆桥重要的节点,从地理上看,在海上位于正中位置,陆上横贯东中西。“从上海发端的自贸试验区战略要服务国家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展望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勇当改革创新领头雁,克难攻坚,努力交出新的制度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