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到飞机,小到芯片:上海擦亮制造名片振兴实体经济
服务业占比70%以上,制造业如何发展?土地、商务成本高,怎样给创新企业减负?……近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50条具体举措让人一窥“上海制造”重振雄风的智慧和决心。
厚植根基:千亿级产业集群擦亮“上海制造”
刚刚过去的5月,上海制造业“好戏连台”:
东海之滨,蓝绿涂装的大飞机C919一跃而起,直冲云霄。在其身后,一个千亿级的航空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由京沪牵头组织实施,国产芯片14纳米工艺攻克难关,预计2018年进入量产。为“中国芯”服务,去年下半年中芯国际和华力微电子的两大集成电路项目在沪开工,总投资过千亿元。
一大一小,一个高端、一个精尖,展示了“上海制造”的实力和活力。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海产的电视机、自行车曾经享誉全国。而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入转型升级“大考”,“上海制造”再度交出优异的中期答卷。
数据为证:今年一季度上海制造业完成投资112.5亿元,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增幅。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8%,继续领跑东部地区。
“上海制造业根基深厚,曾经出现的下滑,对症下药就止跌向好,且经历前期的主动结构调整,上海的工业肌体还大有潜力可挖。”上海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
全面回暖之际,上海进一步深入研究,近期出台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50条举措,持续为实体经济“添柴加火”。
根据意见,上海将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形成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6000亿元的汽车产业、5000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1500亿元的高端能源装备业等、1200亿元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擦亮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现代服务业也是上海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当前上海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达到70%以上。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占到整个服务业的59%。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今年6月初,华为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上海青浦投资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公寓。
统计显示,包括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业,近几年在上海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与先进制造业遥相呼应。
边拔边种:压减落后产能导入战略新兴产业
脱虚向实,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实体经济,周期较长、回报较慢,若非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定力,断不会有今天的这番新作为。
回首“十二五”,随着宝钢等标志性工业项目的搬迁,“上海还要不要制造业”,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关键时候,上海市委一锤定音:“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上海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
谋定而后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边拔边种”:一方面加大调整落后产能的力度,今年全市实施市级调整项目1300项。
“上海土地金贵,但有些园区的产出一平方公里10个亿都不到,含金量还大有提升空间,应该有更高的产出目标,”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说。
另一方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入速度。根据意见,“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产业项目。
以机器人为例,作为智能制造的载体,目前上海集聚了包括ABB、库卡、新松和新时达[股评]在内的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的2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之城”。
浦东临港、松江G60走廊、嘉定工业区,成为发展智能制造的沃土。“对接中国制造‘2025’,我们将在临港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面积最大的开发区——上海临港[股评]管委会党组书记陈杰说。
拔种并举,蓝图初显:未来5年,战新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战新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左右。这一比例,较目前分别高出近5个和9个百分点。
减负增能:“高含金量”组合拳为实体经济撑腰
决心已定,方向已明,只有脚踏实地干。
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给实体经济撑腰,上海打出一套“减负增能”的组合拳。
土地资源一直是上海的瓶颈。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上海确定的发展底线之一,就是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
根据意见,2020年上海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每年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用于重点工业项目。
只要项目好,上海不缺地!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已经形成共识,各方面都将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倾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上海标杆”保驾护航。
不仅有保障,还要降成本。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说,上海从2014年底就开始实行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年期。《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土地出让年期不超过50年,现在上海明确一般工业用地或者产业用地为20年。
“一块土地20年出让对比50年出让,价格大概在60%左右。假设按50年出让要付100元,按20年出让只要付60元,还有40元可以存20年,这样初始创业的成本就降低了。”岑福康表示。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是重中之重。目前上海每年工业投资1000亿元左右,审批周期约为一年半。意见提出,开工项目审批期限将在法定时间的基础上压缩1/3。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测算,可为企业减少利息成本30亿元左右。
“减负”的同时不断“增能”。上海还依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和全球化战略,使上海实体经济天地更宽、动力更足。
根据意见,上海将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机器人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创建5至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发展制造业,人才是根本。上海提出,在落实“人才30条”基础上,着力破解人才住房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自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占比可达15%。
“实体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市长应勇强调,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已起,帆已扬。擦亮制造名片、振兴实体经济,上海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