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崇明岛大力推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人民网上海4月27日电 (记者姜泓冰)上海崇明区试点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经过近3年的不断探索与推进,“新华-崇明医联体”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百姓就医模式逐渐变化。崇明岛居民“大病不出岛”正在从梦想变成现实。
虽然地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大上海,生活在全市土地面积最大的崇明岛上的70万居民们却一直苦于“看病难”。即便是在2009年10月长江隧桥通车后,从海岛最西端的新海镇一直往东到大桥口,也有约90公里的路程。居民若到市区医院看病是一定要过夜的。住一夜第二天接着看病是出岛居民就医的常态。
为了让崇明人在家门口享受上海三级医院优质资源,2011年5月,上海启动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试点,致力于医疗资源整合、改变居民就医模式,为崇明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家门口看病,自有“高手”检验诊断
该医疗联合体以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二级综合性医院、二级专科医院以及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技术、人员、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组成。在新华医院人才、技术的支持下,新华崇明分院利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三级医院的创建,承担起全区的医疗救治及教学科研中心、疑难危重病人诊治工作。其后,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先后整体迁建,分别作为岛上东部和西部的地区医疗中心,前者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提升为二级甲等医院,并建设若干特色专科;后者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正逐步转型成为康复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承担全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
岛上建起了检验、影像、心电3个区域诊断中心: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除了“三常规”以外的检验标本,都会通过专业物流运送到设在新华崇明分院和第二人民医院的检验诊断中心。X片则会传输到设在新华崇明分院的影像诊断中心,经该院医生阅片后出具诊断报告并传回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设在新华总院,由三级医院专家对各基层医疗机构内的心电图等进行集中诊断。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技诊断服务,而且诊断结果在区域内互认,不必重复检查。
专家下沉、技术帮扶不是虚的
没有市区三级医院的技术帮扶,岛上医疗水平很难快速提升。据介绍,仅2016年,新华医院援助崇明的常驻专家门诊就达980人次,诊疗患者6580人次,主刀手术790台,教学查房603次,教学讲座316次;分院派出临床医师到新华进行短期和长期进修学习15人次,新华医师下基层到崇明分院定期工作6个月,总计56人次。
新华崇明分院开展了心血管内科射频消融治疗及冠脉介入诊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绿色通道介入诊疗占50%。医院建立起肺结节联合门诊、甲状腺结节联合门诊、胃肠肿瘤联合门诊,开展了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的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CRRT治疗等模式,使岛内患者得到与市区三级甲等医院完全同质化的治疗。作为崇明区域医联体的支持医院,新华医院每周都有一定数量医生到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专家门诊、教学查房、手术、疑难病例讨论以及重危病人抢救等工作。医联体内部则强化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新华崇明分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与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就近分片签约,在医疗技术、质量管理、中医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社区的指导与支持。
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居民就医体验
门诊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开展行政事务办理、检查报告自助打印等一站式便民服务项目,开通手机APP、电话预约、网络预约、诊间预约及名医导航热线等预约平台,启用银医通自助服务项目和支付宝支付。每年都要开展 “五个一”的“健康直通车”活动,即举办一次大型医疗义诊,上好一堂健康科普讲座,进行一次社区医生业务指导,组织一场服务对象意见征询会,开展一次院前急救演示,记录两本“民情日记”——同样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在新华崇明分院,患者能有和总院一样的就医体验,也为整个崇明地区的医疗优质服务树立了标杆。
从2011年起实施的“崇明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三年轮训计划”,花了6年时间,实现岛内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共组织22期共375名基层的临床医师、医技人员和护士长参加了培训。医联体设立“名医工作室”,至今已带教46名基层医务人员。新华崇明分院每月举办1次区域范围内的疑难病例大讨论,由区卫生计生委医政科协调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参加,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思辨能力和诊治水平。2011年至今,已组织60多场讨论,参加人员达1800余人次。
医联体模式下,崇明部分村居开展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试点,签约居民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新华崇明分院专家门诊、大型医疗检查;每年享受一次免费的专家面对面健康咨询等。截至2017年3月底,全区已完成签约304539人,其中“1+1+1”签约96989人,重点人群签约数174893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43.8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