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石化街道打出创新社会治理组合拳

2017-03-27 15:11:4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最近,在金山区石化街道海棠居民区内,一座两层小楼的“变脸”成了居民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原先底楼的杂货铺,变成了公益晚托班、社区卫生服务站;2楼旧仓库,变成了舞蹈房、活动室……“公共空间拓展了,我们平时活动有了新去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不只是海棠居民区,近期石化街道将陆续从租户手中收回63处这样的集体产权房,根据居民需求布局各类公共服务点。

  “作为上海西南最边远的城市化社区,石化街道的社区治理一直都面临新挑战、新问题。”石化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泱泱告诉记者,这两年,街道探索居委会“8+3”工作制,即采用错时工作法,每天8小时外再延长3小时工作时间。在此基础上,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填补时间“空白”,挤出空间“黑洞”,打造议题解决的“闭环”,一步步完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在百姓中赢得较好反响。

  “增值”服务激活在职党员

  富小青,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在职党员。但傍晚下班回到石化十三村,他的身份就变成了小区居民的家电义务修理工。他说,自己前两年认领了这个社区服务项目后,感觉业余时间“增值”不少,通过帮居民修理旧家电,自己在小区里的朋友一下子多了起来。

  而金山石油化工建筑有限公司的在职党员范本石,晚饭后常会喊上妻子到居委会,与居委干部、志愿者一起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电瓶车充电位置问题,活动场所钥匙问题,并参与安全巡查……“以前,我对居委会工作没什么感觉,现在自己参与进来,就特别能理解百姓需求和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了。”

  如今,每天晚上,在石化街道范围内,至少有26名像范本石这样的在职党员参与到居委会的工作中来,和居委干部一起为居民“亮灯到晚上8时”,用实际行动发挥新时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党员的引领下,石化街道把26个居民区原先配置的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乒乓房等空间全部打开,让受益的居民自我管理,还开设了点心烘焙、毛线编织、亲子课堂等一系列活动,很多活动在小区微信群中一经推出就被“秒杀”,不少居委会的场所甚至出现了“居民进出络绎不绝”的场面。

  “本来,我很少参与社区活动,现在居委会晚上亮灯了,服务和活动内容多了,我就乐于参与了。”山鑫阳光城的居民毛俊说,居委会工作延伸的3个小时,让他从一个“无关者”变成“受益者”,又从“受益者”成为了“志愿者”,最终又成为了参与社区治理的“带动者”。

  空间“黑洞”变公共服务点

  最近,在石化街道,东泉标准化卫生服务站的建成,让70岁的沈灵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沈灵英家住东泉一村,患有高血压,以往每次出门配药都要花费大半天时间。“现在,走过来只要10几分钟,看病、配药也不用排那么长时间的队了。”

  而在石化三村,40多平方米的民生服务点智慧小屋内,居民王明正在缴纳电费。“有事儿就奔这儿来,出门5分钟就到,缴纳水电气费、买菜、取快递,甚至还可以预约挂号和代购网络物品。”

  每天中午11时,黄老伯都会在石化街道十一村的助餐点吃上热腾腾的午饭。“子女在市区,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自己做饭不利索了”。不一会儿,十几位老人陆续来到这里,边聊天,边吃饭。而之前,这里还是一家理发店。由于小区老人普遍反映“吃饭难”,石化街道便果断将这家出租房收回,并出资3万余元将其整饰一新,彻底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难题。

  与海棠居民区的两层小楼“变脸”一样,上述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小屋、为老助餐点的设立,正是得益于石化街道不断挤出的空间“黑洞”。

  近年来,石化街道通过回收一批出租房、腾出一批闲置房,累计回收用于出租的集体房产63处。虽然每年减少经营性收入40余万元,但辖区内的广大居民却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协商民主让基层“动起来”

  在延伸服务时间、打开公共空间的基础上,石化街道还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提出社区治理议题、自下而上提出议题解决方案、自下而上开展解决效果评估的民生议题解决“闭环”。

  议题形成后,解决议题也要让基层“动起来”。金山区石化街道居委会实行“8+3”错时工作法,每天8小时外再延长3小时工作时间,除了“错时”的工作人员,还让区域单位在职党员和居民志愿者轮流“值班”,参与社区议题解决。“我们将自下而上的议题形成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引入社区,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监督评议的途径,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李泱泱表示。

  几天前,在石化街道举办的一场社区治理论坛上,市委党校教授陈保中表示,在倾听民意、汇聚民智和政府决策之间,既不能由政府“闭门造车”,也不能放任居民“开无轨电车”,需要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那就是“协商民主”。而石化街道基于居民需求的协商坊活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