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画界纪念贺友直先生逝世一周年

2017-03-17 14:09:44|来源:新民晚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昨天3月16日是贺友直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贺友直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他的神来之笔,让通俗的小人书登上高雅的艺术宫殿,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中华艺术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上海文艺界40余人在“贺友直馆藏捐赠作品陈列展”18号展厅内,追忆贺友直艺事和趣事。为他设立纪念厅、设立作品研究机构的提议得到了与会者响应。主持人毛时安说:“贺友直先生在天上听我们这么说他,会开心地喝两杯小酒。”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贺友直的《小二黑结婚(五版本)》合集

  意从生活来 法从生活得

  贺友直妻子谢慧剑提到去年此时此刻,正是贺友直先生面临抢救时,不禁失声哭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研讨会上将首发《小二黑结婚(五版本)》合集送到贺友直夫人手中,这本书是贺友直生前定稿的最后一本书。谢慧剑捧着新书感谢,“老头在的时候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新书肯定会高兴。”

  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得者陆汝浩是贺友直先生入室弟子,他回忆起在创作水墨动画《鹬蚌相争》时,向贺友直请教“到底需要画多少张速写才算过关”的问题,贺友直这样回答,“不要问我要怎么画,技法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你现在去买几斤纸头画完了就可以了。”后来陆汝浩带着三斤纸来到东钱湖畔为水墨动画《鹬蚌相争》搜集素材,在设计稿通过后,贺友直题字:“意从生活来,法从生活得”。陆汝浩回忆,这是师父的创作总结,他成为了我几十年创作的座右铭,在他的动画短片获得柏林银熊奖后,贺友直鼓励,这是你的努力,应得的。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贺友直写给陆汝浩的明信片

  贺友直在《谈艺术创作的修养》里曾经总结自己的绘画多年连环画的经验: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我觉得画画最后是画修养,你有多少修养、多少功夫都表现在画上。

  执己之笔 复兴之任

  与会者认为,贺友直是集体记忆的呈现者,这位朴实的连环画巨匠,执己之笔,担己之任,只求床头有酒可酌,案头有墨可描,用小动作小细节小道具,画写下人生的大悲喜,用手中的笔替新时代的人民造型。他的作品登上了连环画史的巅峰,独树一帜。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山乡巨变》连环画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原作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说,贺友直先生一生以七寸之笔,鲜活地表现了时代与人民的鲜活。艺评人林明杰认为,贺友直画的都是小动作,小细节,小道具,这在人性被压抑的时代反映出人性的光芒,翻他的书随便翻到哪一张,上面的“小”粉碎了高大上的虚假,进入真实的人性中去。他的价值正如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他们把神话题材画出了人性,共同推动了文艺复兴。

  连环画收藏家张奇明引用作家余秋雨的评价,余秋雨说,普通画家追随故事,优秀画家驾驭故事,天才画家超越故事,贺友直就是天才。《山乡巨变》连环画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周立波的原作。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贺友直的作品传达出一种豁达开朗,幽默风趣的人物精神

  留下了丰厚精神遗产

  “人走茶不凉。在贺友直先生逝世一周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被他身上乐观幽默的精神感动。他的画作,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油画家俞晓夫在会上所说,作为画家,贺友直有种与生俱来的洞察力。贺友直先生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不仅是在于用画笔描绘了这座中西合璧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更是传达出一种豁达开朗,幽默风趣的人物精神。这种精神存在于贺友直先生的生命中,也体现在了贺老作品的方方面面。

  画家邱瑞敏强调,贺友直精神是以生活为本,他的作品都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对生活的观察。艺术家需要向贺友直先生学习,传承这种精神,下一代艺术家关心当下生活,敏锐地观察生活,用作品揭示深刻的内涵。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揭示生活的真实。贺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幅画作,更是一条做人的路。”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贺友直自画像

  不容忽视的艺术财富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表示,中华艺术宫要传播有情有意有温度的作品,贺友直将作品捐赠在这里,为中华艺术宫建造了一座连环画的殿堂。不仅仅是贺先生一个人,所有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殿堂,也构成了一个传播文化的学校,潜移默化的事情。过去一代代人看小人书长大,形态变化了,新一代人会在美术馆里受到经典艺术的熏陶。

  谢春彦、俞晓夫、毛时安等与会者提出,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成立贺友直学术研究会、或者以贺老名字命名成立连环画学科、或者将巨鹿路旧居像张乐平故居纪念馆那样进行改造并对外展示,提议得到了一些画界同仁的响应。

  在学校里弘扬贺友直的艺术精神,谢春彦提倡道。“贺友直先生的遗留的精神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艺术财富。忽视过去了,不但对不起老先生,也对不起历史,恐怕也对不起我们自己。”(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李书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