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奉贤如何突破养老瓶颈

2017-03-06 12:06:38|来源:东方网|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2015年奉贤探索推进“四不离”的农村养老模式,如今已经“遍地开花”。在全区108家睦邻“四堂间”覆盖的村小组,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对它竖起大拇指。

【区县】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奉贤如何突破养老瓶颈

  走几步路就能和村小组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看报,中午付几块钱就能“朵颐”一餐,村里还隔三差五地送来健康讲座,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做汤圆、饺子……2015年奉贤探索推进“四不离”的农村养老模式,如今已经“遍地开花”。在全区108家睦邻“四堂间”覆盖的村小组,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对它竖起大拇指。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老百姓的拍手点赞,一方面也让不少街镇“挠破头皮”。如何保证政府雄厚财力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投入,如何在做深内涵、供久服务方面更好地运营下去,是郊区新养老模式不可回避的“甜蜜负担”。

  农村老人无法割舍的乡情

【区县】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奉贤如何突破养老瓶颈

  “西边的翠珍阿姐最近身体不好哇?好几天没看到她”,“家里的菜要摘掉点了,不然开了花就不好吃了”,“前几天村里在帮阿龙家的房子拆掉,你们家里有违章哇啦?”……在奉贤农村的宅基睦邻“四堂间”里,总会时不时传来老人们“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津津乐道的琐事,却成了这些农村独居老人、留守老人每天的精神寄托。

  “农村老人有着很强的传统意识,与城镇老人相比,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小圈子。”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奉贤农村的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在基层的民政干部也发现,虽然农村老人喜欢聚在小圈子里互聊家常,但是每到饭点,总会“默契”地回到自己家中,而且老年人碍于面子,也不好意思总去一户人家里串门。

  因此,2015年9月,在青村镇李窑村9组成立了奉贤区第一家睦邻“四堂间”,探索郊区农村养老新模式。村里通过对一户居民空置的住房进行设施改造,使其成为老年人“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

  睦邻“四堂间”一推出,就受到了村里老年人的欢迎,不仅解决了他们要掐着时间去别人家串门的困扰,还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午饭问题。“烧一次吃三顿,吃隔夜饭菜是经常的事。现在中午只要出5元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说起“睦邻四堂间”,青村镇李窑村的王秀芳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奉贤农村养老模式不断推进,各个街镇也动足脑筋,如何让老人实实在在享受到养老服务?于是,小小的睦邻“四堂间”承载起了便民服务、健康保健、文化娱乐等活动,积极调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献言献策的热情,让老年人有参与感、成就感。

  然而,在采访中,街镇对睦邻“四堂间”的推进,抱着“成熟一家,推广一家”的态度。这看似将农村养老新模式“做精、做好”的背后,其实有着让基层干部“甜蜜的负担”。

  农村养老新模式的瓶颈

【区县】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奉贤如何突破养老瓶颈

  在庄行镇吕桥村604号的“温馨吕桥百草堂”,经常作为奉贤向区内外展示农村郊区养老模式的范本。能得到各方的肯定,吕桥村党总支书记王纪英自然是很自豪,而通过睦邻“四堂间”阵地,同时发挥党员微家、妇女微家等农村自治力量,是村干部最欣慰的事情。“每天你来看,睦邻点里总是很热闹的。”她说,节日活动、志愿者服务、健康讲座等已经常态化,并不是为了展示而特地去做的。

  吕桥村目前有2家睦邻“四堂间”,分别设在吕桥6组和庄北6组。“睦邻点很受欢迎,村里怎么不再创建几家,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面对记者的问题,她思考了一下,然后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一道来。“有些村民会来问我们,怎么我们小组不弄个点?”她说,睦邻“四堂间”的创建有明显的标准,建筑面积要在60-100平方米,有厨房、课堂、餐间、卫生间等,还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面对这些标准,我们要寻找合适的点位就比较困难,而且前提是有村民闲置的房屋。”

  在采访中,不少基层民政干部认为房屋资源是推进睦邻“四堂间”瓶颈之一,考虑到睦邻“四堂间”要设在比较中心的位置,方便老年人出行,在这个标准下就限制了选择的范围。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也困扰着很多基层工作者。

  “刚开始的时候,为老年人做饭的阿姨做事很卖力,时间久了,服务水平就有些下降了。”青村镇李窑村民政干部瞿英说,没有经过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那样的培训,志愿者的服务渐渐没法取得老人们的肯定了。更让她介意的是,由于没有一套对这些为老服务人员的考核标准和监督体系,为老服务工作的好坏,只能靠志愿者阿姨的热心和良心来左右。

  除了资源、服务人员等问题,最让基层工作者感到负担的是财政上的压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般一家睦邻“四堂间”初期的装修费用2-3万元,一年的运营费在5万元左右,包括房屋的租赁费、水电费、老人的一部分餐费、活动费等。虽然奉贤鼓励创建睦邻“四堂间”,对符合创建标准的一次性给予创建补贴3万元,在运行中以“以奖代补”的奖励方式,由区、镇、爱心企业各出资5000元奖励每个创建点。但在王纪英看来,这些一次性的补贴,对于长期运营中的睦邻“四堂间”来说,村里还是有很大的经济负担。

  必须看到,睦邻“四堂间”给郊区农村老年人带去了一份养老的期待。但是,面对不可回避的“甜蜜负担”,在这个问题上,奉贤必须先行一步,主动作为,在制度上下功夫,在推进中想措施,在治理上创办法,让老百姓有真实的获得感。

  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区县】探索"四堂间"后期运作 奉贤如何突破养老瓶颈

  在奉贤,截至去年年底,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1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0%,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集聚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年轻人普遍在城区工作、生活,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也受到挑战。

  单靠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又满足不了;单靠机构养老,农村老人经济有压力还拉不下面子;单靠模仿引进市区的日托站、长者照护之家,农村宅基布局分散等原因遭遇“水土不服”,这是农村养老面临的三大瓶颈。而宅基睦邻“四堂间”的新模式,正是结合郊区实际探索出来的一条农村养老新模式,奉贤有理由将其做精、做好。

  听到基层对睦邻“四堂间”需要政策支持不断的呼声,区民政局领导班子也相当重视。今年,区民政局提出,奉贤将新增100家睦邻“四堂间”。此外,对于“四堂间”的后期运作,区民政局也有了初步打算。

  “面对基层的声音,今年我们也要走下去,开展一次深入调研。”区民政局副局长曹秀英介绍,在完成每年睦邻“四堂间”目标建设任务的同时,将研究制定运行政策。同时,通过宣传睦邻“四堂间”的作用,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通过引入社会组织,让睦邻“四堂间”的功能和公益活动发挥更好;通过成立睦邻“四堂间”堂长协会,举办堂长沙龙等活动,让睦邻“四堂间”成员互助、互学、互动更积极向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得睦邻“四堂间”成为奉贤养老的一张名片。

  目前,上海正在探索突破农村养老的“瓶颈”,让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地养老。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鼓励睦邻点的建设,而2016年上海10大养老服务优秀案例中,奉贤区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名列前茅。

  “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现在为老年人做的实事,就是为未来的自己谋福利。”在采访中,很多基层的民政干部都纷纷坦言,如何把奉贤的养老工作做细、做实,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区力量以及每个人去参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