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疗育”打开特殊儿童心门

2017-02-13 14:51:36|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大二学生博涵去年底受邀赴美国进行钢琴演奏表演。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有轻微自闭倾向的特殊儿童,而且肢体常常不受控制地抖动。让他改变的,是音乐和绘画的“艺术疗育”。去年,博涵被上海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他的绘画作品也多次参与展览并被市场看好。

  相比传统的心理干预方式,“艺术疗育”在国外已经是一种正式治疗手段,成为帮助特殊儿童康复的又一把行之有效的“钥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国内“艺术疗育”刚刚起步,想要在特殊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缺乏专业人才成为这一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艺术疗育”或许能帮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

  “所谓‘艺术疗育’,就是在给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提升这些孩子的社会融合性和职业能力。”上海虹口区彩虹笔儿童康健发展中心主任王兰介绍,2011年至今,通过这一疗法,上百名“特殊儿童”的治疗有了明显效果。

  在复旦大学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陈侃看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诸如沙盘游戏、绘画、音乐乃至园艺等艺术治疗手段更容易使人卸下心防。而且研发发现,儿童在参与绘画、戏剧时,所展现出的行为和状态相比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想法。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艺术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徐珺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她一直在探索戏剧艺术对自闭症儿童的促进作用,“一个自闭症儿童平时根本不与身边的人交流,但是他与两个同龄孩子参演一分钟左右的戏剧表演后,所展现出的状态与正常儿童无异,不仅脸上始终浮现着幸福的笑容,而且行为动作准确无误”。

  缺乏专业教师成“艺术疗育”推广的瓶颈

  “‘艺术疗育’其实范围很广,不仅仅有现在已经被社会关注到的音乐和绘画,还有‘园艺治疗’等方式。但我们现在非常缺少这方面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曾凡林教授说。

  据统计,仅在上海,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的缺口就差不多有3万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单单以音乐治疗专业为例,目前中央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治疗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某音乐学院此前也曾涉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但后来因为教师辞职,这个研究方向也就失去了开设的条件。

  复旦大学药学院助理研究员耿文叶长期关注“园艺治疗”。他说,1954年后,“园艺疗法”便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广泛推行。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从事园艺活动可以促进人类大脑自主神经的发育,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提高社交能力、强化运动机能等。“美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了艺术治疗相关专业,且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工学、体育学等多种专业人才。而在国内,‘园艺治疗’甚至都未被关注过。”

  曾凡林分析说,从学科发展的规律上来看,艺术治疗属于交叉学科,与其相关的艺术、心理学等专业在国内的发展也并不充分。“只有在相关学科发展有‘溢出性’后,才会有学者逐渐向与其相关的领域发展。音乐治疗在国内起步最早,一定程度上与音乐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培养了充足的音乐教育人才相关。”

  “艺术疗育”研究方向提上议事日程

  一边是特殊儿童家长对艺术治疗的强烈需求,另一边却是相关人才捉襟见肘。目前,有公益性机构已经开启了“艺术疗育师人才培养计划”,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首批招募30个左右的心理咨询师或艺术等方向专业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实训操作和督导评定等模块,培养一批“艺术疗育”人才。有专家提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艺术治疗”学科发展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徐珺称,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戏剧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中发挥的作用,但目前这一探索仍停留在“模仿”社会情境的初级阶段。“如何让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都能在戏剧元素深度参与干预手段中获得进步,这仍然需要漫长的探索。”而这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人才,更需要有专业研究的支撑。

  曾凡林认为,虽然目前来看,艺术治疗才刚刚起步,但是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凸显。他建议从研究生培养开始,增设艺术治疗相关方向的研究,待艺术学科或心理学、社工类学科发展更为成熟后,或许艺术治疗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