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场馆呼唤一流艺术管理者

2017-01-24 09:15:4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近日发布的招生简章显示,艺术管理专业2017年本科招生名额都有所增加。上戏增至30人,比往年扩充一倍,以应对艺术管理人才稀缺的现状。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主任黄韵瑾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目前上海在建十几个文化场馆,每个场馆需要20—50个艺术管理人员,未来几年仅新建场馆就有数百岗位需要新鲜血液补充。东方艺术中心前总经理林宏鸣日前就任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他说,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速,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前景广阔,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已具备较好的条件。  

  艺术管理者要有受众立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一些高校开始有艺术管理专业。在中国,这个专业的正式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2—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目前全国范围内,设置该专业的高校70—80个。黄韵瑾认为,随着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进行,对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要求的提升,专业艺术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长期以来,艺术团体的管理人员大多由艺术家转换而成。“艺术家偏于感性,要成为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做好市场营销和合同谈判,对他们来说充满着挑战。”

  在上音和上戏,艺术管理专业都在一本批次中凭文化课成绩录取考生,无需加考艺术特长。录取后,学生不仅要学习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还要学习会计、营销、法律、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等。林宏鸣认为:“学艺术管理的学生一定要喜欢艺术,但也不能有过多的迷恋和偏好。艺术管理者要有个人见解和受众立场,摒弃狭隘的目光和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才能更加客观理性、更富于包容心。”  

  要培养千里马,也要培养伯乐  

  在艺术院校,不仅需要培养千里马,也需要培养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上音艺术管理系的“伯乐计划”,让艺管系的学生充当经纪人,去挖掘校园演奏家,并在模拟的演出交易会上推荐他们包装的艺术家和演出,由行业内的专业老师担当评审,获胜的可以得到一笔制作费用。2014年,艺管系学生包装的“皮亚佐拉五重奏”情境音乐会,受到演出商青睐,赴济南、天津等5个城市成功巡演。自此,更多学习演奏的学生了解到经纪人的重要性,更加愿意与“伯乐们”合作。在上戏艺术管理专业,也有诸多类似的实践,比如和表演系合作的“34堂表演课”展演。艺管专业的学生从读剧本开始,陪伴演员排练、见证作品成形、帮助演员打造公众形象并进行推广。

  “伯乐计划”不仅需要发现千里马的独到眼光,还需要推介千里马的营销能力。林宏鸣认为,节目策划和市场营销两个环节如同“一体两翼”,不可脱节。“就像做饭一样,买菜和做饭是一体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端出一盘好菜。”

  要提升艺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除了为行业持续培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补充人员缺口之外,还要提高在职管理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两所院校都开设有在职进修班,让艺术管理人员重新回到学校进行系统学习。上音和上戏的艺术管理专业还为国内其他城市的艺术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课程。  

  要关注艺术长远的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硬件一流的艺术场馆需要一流的管理和运营。黄韵瑾说,与十年前相比,上海各艺术场馆和艺术团体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已有飞速进步,但整个产业的支持体系还需要不断升级。比如,国内许多剧场装台流程和设备清单等幕后制作标准常无法和国际标准对接,舞台技术方面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她认为,艺术管理既要有理念的前瞻性,又要沉下心来补短板。一方面要了解国际标准,让对接变得更顺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中国的制度和环境,懂得如何因地制宜。

  上音和上戏的艺术管理专业都与国内外著名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场馆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林宏鸣认为,学生实践最重要的目标是让他们对艺术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独立的探索。比如,学生们可以帮助昆剧团进行昆剧市场调查,了解了观众的心理和习惯,形成调查报告;对艺术团体和演出场所“团厅合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让学生为音乐厅独立策划常规的会员活动,获得会员维护的经验。艺术管理并不仅仅限于办好一场一场的演出,更不能忽略的是艺术品牌的构建和艺术门类的发展。

  黄韵瑾表示,艺术管理者思考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利益,更应该是艺术长远的发展。比如如何培养下一代观众,如何让艺术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