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上海新市长“水晶天”承诺

2017-01-22 09:27:04|来源:人民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1月20日,节气大寒,空气质量“优”。浙江人应勇就任上海新市长

  上海新市长应勇很“幸运”。

  1月20日,连日阴雨之后,迎来大寒节气,空气冷冽,阳光灿烂,天空是温柔清透的浅蓝。下午,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选举方式补选应勇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热点新闻】如何实现上海新市长“水晶天”承诺

新当选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摄影:张春海)

  上海市《宪法宣誓制度办法》施行以来,首次在市人代会举行了新当选市长宪法宣誓仪式。这位从政生涯绝大多数时间在浙江度过的上海新市长随后说:“2007年12月,中央决定我到上海交流任职,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我就成为上海的一分子。上海,这座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的伟大城市,接纳了我、教育了我、培养了我……”

  他的下一站是上海市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持续两个小时的中外记者提问,从上海经济发展预期、自贸区建设、房地产调控、交通管理到人才政策、教育医疗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林林总总,跨度很大。这位出身司法领域、去年9月出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之前并无多少经济管理背景的新市长显然作了充分准备,很少低头看材料。

  应勇:刮什么风不取决于我们,但治理污染取决于我们

  有记者问起雾霾治理:上海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未来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应勇市长开始的回应“中规中矩”:去年,上海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5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从8天减少为2天。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影响大气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有机动车、船舶等流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等工业源,电厂、锅炉等燃煤源,还有工地、道路等扬尘源。他也提到,“大气污染还有区域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

  随后,应勇市长的一段话掷地有声,让在场者印象深刻。“刮不刮风,刮什么风,不取决于我们,但是对大气污染的治理,要不要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努力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取决于我们。我们要全面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打好大气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上海的空气质量将会持续改善,‘水晶天’也会越来越多!”

  确实,“刮什么风”,不取决于某一座城,长三角的风会让污染搬家。

  对一座城来说,恐怕再硬的承诺,也怕“一风吹”

 【热点新闻】如何实现上海新市长“水晶天”承诺

屠知力摄

【热点新闻】如何实现上海新市长“水晶天”承诺

屠知力摄

  应勇“幸运”,他当选这一天,上海的天很帮忙,空气质量“优”。市政府举行招待会、记者提出雾霾问题的那一刻,1月20日下午5点多,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上海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32,正是一些媒体爱说的、童话世界才有的澄澈“水晶天”。

  然而,人代会上,还有代表建议为中小学校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新市长凭什么敢说“水晶天”会越来越多?“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真能“硬”起来吗?

  应勇市长说的“全面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指的是上海在2013年出台的《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提出到2017年,5年累计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500个左右,实现节能量约300万吨标准煤。上海为此实施了更严格的排污总量和排放标准产业准入制度,修订了《上海工业导向目录和布局指南》,其中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准入均高于国家标准,部分国家限制类产业被纳入全市淘汰目录,明确禁止新建钢铁、建材、焦化、有色等行业高污染项目。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预计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GDP比例已连续几年保持在3%左右,上海市2016年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则显示,仅“节能环保”一项,上海就支出67.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完成1100个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启动嘉定、松江、金山等8个重点专项调整区域落后劣势企业成片淘汰,实施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支持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超量减排,加快国二以下老旧汽车淘汰,等等。2017年,“节能环保”的预算支出,是92.9亿元,增长38.2%。更有预备费67.5亿元。

  但是,要承诺“水晶天”,上海再设防,也禁不住一风吹。

  雾霾治理,不是一座城在战斗。长三角组成“兄弟连”

  雾霾治理,上海不是单打独斗。应勇市长特意提及“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水晶天”承诺实现的前提之一。

  几年前,就有气候专家将整个中国划分出四大“雾霾带”: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成都、重庆)——都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曾经清风朗月的江南,几乎每座城市都经历过雾霾锁城。治霾,几成最大的民生之一。

  几乎与上海同时,浙江也在召开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治霾占了较大篇幅。会上公布的2017年浙江十件民生实事,前三件都关乎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第一件就是“加大治霾力度,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窑)炉”。此外,还要开展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石化、制鞋、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加强机动车、船舶污染防治,加强建筑物扬尘防控,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

  根据报告,2016年,浙江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4%,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6微克/立方米。优于上海,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G20的召开,感谢长三角“兄弟连”,包括浙江新省长车俊的家乡、也是他长期从政的地方——安徽。

  “兄弟连”在行动,浙江新省长誓言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

  G20之后,浙江不敢松懈。

  “有违必拆、有污必治,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1月16日,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代省长车俊这样说。有媒体注意到,这已是车俊第二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打破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而且首先表现在环境层面,体现在违法建筑拆除、污水和雾霾治理三方面。

  其实,最爱用“水晶天”的,是南京媒体。

  长三角,曾经深受污染搬家之苦,然而也是国内最早实现污染联防联治的区域之一。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耸动舆情。这一年,占了浙江1/5生猪饲养量、同时也成水环境污染大户的嘉兴,果断启动“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划定禁限养区,经过两年努力,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下降到2015的82万头。嘉兴水质也从一度垫底“逆袭”成优秀。

  而由沪苏浙皖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也于2014年启动,每年举办联席会议,确定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共同探索治理难点,加强区域政策对接和技术协作。去年,这一协作机制保障了杭州G20峰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全世界都看见了和南宋时相差无几的西湖明月、雷峰塔夕照。

  最近的一次联席会议,是去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沪苏浙皖四地领导齐集。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话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三角区域软实力的体现,也是长三角整体竞争力的体现。三省一市应当在污染联防联控上走在前面,应当而且完全可以在共推绿色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为了长三角的“水晶天”,“兄弟连”必须并肩子上,爱拼才会赢。(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长三角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