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让孩子从小爱上运动

2017-01-19 16:17:39|来源:新民晚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庄毅 摄(资料图)

  申城中小学生明天迎来寒假。为了切实落实减负,市教委强调,学校应该合理设计寒假作业,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

  作业总量要控制,然而,有一门作业却被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体育。事实上,从2012年起,随着本市相继在10所高校、112所高中、23所初中、22所小学以及徐汇、闵行和宝山三区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和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爱上运动。

  留空间每天都能活动

  虽然只上半天课,昨天在徐汇区向阳小学的操场上仍热闹了一个上午,各班体育课一节不落地上到了学期最后一天。在这所学校,每个孩子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操场上活动身体;每节课间和午休,孩子们也能在操场尽情玩耍;一年级都要接受足球基本功训练;每个年级都有足球队,只要有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在篮球、足球、飞镖等兴趣班找到位置。去年,有“足球校长”美誉的老校长洪雨露退休后,新任校长范建军决定将学校的体育传统延续下去。在范校长看来,给孩子健康体魄,是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小胖,寒假训练你来的哦!”“肯定!”被伙伴们称为“小胖”的男孩杨晋溢看上去并不胖,原来,身高1.5米左右的体重从原先的45公斤降至40公斤,全是踢球的功劳。令体育老师施卫海欣慰的是,寒假的足球训练,零缺席。

  多样化满足不同兴趣

  放假前,光明中学的同学们拿到特别的寒假体育作业单。除了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等一般技能外,同学们还能从篮球、乒乓球、形体健美、空手道、跆拳道等专项技能中,勾选自己擅长的项目锻炼并记录。

  为了改变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2012年,本市率先启动了以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引领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迄今已有三批共112所学校参与试点。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光明中学地处淮海路旁寸土寸金之地。校园面积有限,学校就“上天入地”拓展室内活动空间——教学大楼15、16楼从会议室和教室变身为健身房和体能教室,地下室内则搬进了12张乒乓球台和2个自动发球机的乒乓球室。副校长黄琼介绍,经过高一第一学期体验,同学们可在下半学期选定自己喜欢的项目,每次80分钟的专项教学,让运动尽情尽兴。

  市教委对首批17所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专题调研,结果显示,95%的师生支持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

  巧设计雨天也可运动

  放假在家,没有集体环境,孩子们该如何参与运动?对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并非难事。从2000年开始,该校开展了室内操的创编和普及,每个孩子在五年内要学会七套操——除了室外的广播体操和学校自编操,一年级的徒手操、二年级棒操、三年级篮球操、四年级圈操、五年级绳操等都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编写,“哪怕是下雨天或者雾霾天,孩子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大队辅导员裴伟红说。

  针对本市多雨且雾霾频发的气候特点,本市已围绕“人人有创意·处处皆运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室内创意体育健身项目”展评活动,征集到包括室内自编操、体育游戏等一系列适宜室内健身锻炼的项目。这些项目贴近学生的健身需求,易于在学校室内场馆开展,适宜在家庭健身中推广。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