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老宅盼新生 融入风貌区最好年华

2018-09-25 08:54:4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老宅盼新生,融入风貌区最好年华 徐汇衡复风貌保护区内历史建筑以“留改拆”为契机,找到各自理想归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历史悠久的黑石公寓,此处及周边未来将作为音乐空间向市民和音乐相关人士开放。本报记者袁婧摄

  这是两幢位于衡复风貌保护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一幢,因筒瓦坡顶、断檐山花以及小拉毛米白色外墙而得名“修道院公寓”;另一幢,则因填充墙体及部分构件用黑石石材而名“黑石公寓”。

  这两幢年逾九旬却特色鲜明的保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同轨迹——前者,最初是英商私宅,上世纪50年代至今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作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公所在;后者,曾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场所,此后底层由徐汇区房管局使用,二层以上则为居民住宅。

  如今,两幢老宅却在梧桐树下有了交集,找到了各自理想的归属——今年起,徐汇区相关部门将老宅内的办公场所纷纷腾挪出去,按照“修旧如故”进行修复,未来,修道院公寓将成为衡复风貌保护区展示厅,而黑石将打造成与交响乐有关的种种艺术空间。

  今年底明年初,这两幢老宅将重启大门,向公众开怀,延续传奇与辉煌。

  人们来这里看什么,光“兜”建筑够不够

  蔡玮,徐汇区文化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她此前的身份是湖南路街道历保办负责人。自打街道“驻扎”在修道院公寓办公,几乎每天都会“婉拒”一些欲走进建筑内一探究竟的访客。访客中,有些是路过的游人,有些是专程赶来探访的历史建筑爱好者。因为办公场所的一道门,这些好奇心都被挡在门外,未免可惜。

  在衡复风貌区推进“留改拆”的过程中,别人眼中“拥有优渥办公条件”的湖南路街道却力推迁址,“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应该为这座老宅寻一个更好的去处”。

  街道工作人员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当迁址消息传来,全街道上下没有一人抱怨,大家都迅速拾掇手头工作,在第一时间轻轻离开。

  当大家真的能走进这里,究竟看什么?光兜兜看看建筑本身够不够?

  关于腾挪出的空间功能,相关部门也曾考量许久。根据建筑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最终确定将这里作为风貌区集中展示厅。据徐汇区文化局局长陈澄泉介绍,目前,衡复风貌区内很少有系统性、归纳性的回顾与展示,因此,修道院公寓未来将在一层开设展示厅,提供详尽资料。公众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触摸修道院公寓的种种细节,更能全方位了解整个衡复风貌区的前世今生,其中包括:参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实物摆件,并通过多媒体互动方式,主动了解、查询感兴趣的珍贵故事和信息。建筑二楼,则将开设以历史、人文为主的风貌区书店,三楼的露台经过整修也将作为人文新空间而对外开放,让人们多一个角度来看衡复。

  而不远处,一度功能“混搭”的黑石,也依据其所在的区域特质设立新功能、塑造新气质。地处复兴中路的黑石,毗邻上海音乐学院,一街之隔就是上海交响乐团,一墙之隔是法式居民老宅克莱门公寓,周边也有大大小小与音乐相关的店铺。

  原先“游离”在音乐之外的黑石,修缮后将承载起音乐艺术的属性,融入这个被艺术所深深浸润的街区。据介绍,经过修缮后的黑石未来将作为交响乐团的延伸及配套设施,比如,一层将被打造成一千平方米的音乐主题书店,售卖各类音乐书籍、乐谱、黑胶唱片、文创产品等;同时,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这里将开设一些音乐大师工作室,建造多功能演艺厅,举办小型音乐演出等。改造项目既尊重老宅原本风貌,也匹配上更适应街区特质、现实需求的特色功能,丰满街区的音乐业态,也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的音乐资源入驻。

  一砖一瓦总关情,老建筑在细节中重生

  未来美好,而当下,这两处老宅正经历最严苛、最繁复的细节修复,如同绣花一般,按原样式、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葺保护。

  黑石公寓的建筑是砖混结构,并采用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即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种富有历史年代感的“混搭”却给修缮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黑石大门入口处是挑出的大门廊,用双石柱支撑,造型独特;门廊上方为露台,露台上是逐层收小的弧形雕砌镂空阳台;而正厅内入口处顶端带有雕花的石柱及楼梯也有着鲜明的中世纪仪式感。公寓内部,走廊随处可见马赛克拼贴的各种精美图案;墙面都是不饱和的莫兰迪色系……负责修缮的设计单位戏称:谁都没想到,黑石硬朗的汉子表面下,竟有颗柔软的少女心。

  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相关设计单位在修缮筹备期搜集了大量的公寓历史照片,并主动召集当时的住户,了解建筑原本的细节情况,并召开专家论证会议,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变得有迹可循。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黑石公寓建成后数十年间曾被加建了两层建筑,并连接原建筑,对于这块区域的修缮,工作人员找来专家做结构检测和抗震检测,以找到维护墙体和结构的最佳方案。

  拱券窗洞、券齿线脚,螺旋形柱,铸铁窗栅……修道院公寓有着众多典型西班牙建筑的细节,此次修缮中,屋顶上的16个烟柱便是亮点之一。负责修缮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和传统的长方形烟柱不同,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不规则体。为此,工人们要先用木材打造出匹配的模具,然后用水泥制造成模,最后再用黄泥砂浆在外表进行覆盖,以便完美呈现年代感。

  严谨出真章。一道道工序,考据一砖一瓦,老建筑在悉心的修复中焕若新生,也为承载起新功能而酿足情绪,做好准备。

  “回忆杀”还不够,邀请更多人留存城市新记忆

  每一幢老建筑都是城市文化的表达,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记忆。作为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风貌区,衡复风貌保护区内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各类建筑风格的精华元素及代表建筑,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区域内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一大批知名艺术界、教育界、商界的传奇人物曾在此居住。

  但对于衡复来说,光有“回忆杀”还远远不够。借由城市更新的路径,这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风貌区开始探索更有现实意义的新课题——街区面貌的重构、文脉的传承、业态的调整、精细化的治理,以及居民的宜居和高品质生活等。“她希望以一种更亲和的姿态欢迎更多人来探寻、创造属于这个城市新的记忆。”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这样注解。

  近年来,不少完成修缮的老建筑已纷纷揭开面纱,走近公众,如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等;人们也可以扫描二维码,通过三维动画和语音导览的方式细细品味老建筑,如布哈德住宅。随着更多尘封的大门开启,未来,人们还能走进老建筑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文艺表演,逛一下文创书店……

  当下,区相关部门已成立历史建筑材料实物信息库,建立“一幢一册”的保护档案,制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全面提升建筑精细化管理及修缮水平。年内,还有一大批知名老宅将陆续开放并用于公共服务,比如原区政协礼堂所在地将还原成以夏衍旧居为标志的开放文化空间,草婴书屋也将打开大门。有品位的载体越来越多,风貌区的故事有了更好表达,也越来越值得咀嚼品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