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乐团4日晚梦幻上演

2018-07-05 17:04:32|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刷新你对大提琴的所有想象,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乐团昨晚梦幻上演

  还有哪支室内乐器组合拥有这般万能的魔力?既能精湛演绎巴赫风格的巴洛克舞蹈组曲,又能轻松驾驭爵士、探戈甚至前卫音乐。7月4日,古典音乐史上最梦幻组合、被指挥大师卡拉扬赞为“大师”的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乐团亮相上海大剧院,带来了一场回味无穷的演出。他们时而正经、时而俏皮、时而深沉、时而不羁,他们重新定义了“内敛”二字的含义,也刷新了人们对大提琴的所有想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在演奏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缘起于《赞美诗》

  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曾梦想有一支全由大提琴组成的乐队。1920年,大提琴家尤里乌斯·克伦格尔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当时,适逢时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尼基什65岁大寿,克伦格尔谱写了一首为12把大提琴而作的合奏曲《赞美诗》,并带着11位学生为其演奏。两年后,在指挥的葬礼上,作品又一次公演。

  1974年,由乐团大提琴手鲁道夫·魏因斯海默策划,受到柏林爱乐时任音乐总监卡拉扬的首肯,成立了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乐团。成立之初,乐团为电台转播而录制了克格伦尔的作品《赞美诗》,并就此一举成名。

  乐团成立至今44年,盛名不衰,凡听者都不自觉地沉醉在其独特又富有变化的演绎中。昨日,柏林爱乐大提琴首席路得维希‧匡特直言:“从深沉的低音幽谷往复至悠游展翅的高音域,大提琴本身的多元表现方式及宽广的音域和活力,是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和它的精神领袖鲁道夫·魏因斯海默成功的秘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说:柏林爱乐大提琴首席路得维希·匡特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高颜值”音乐大餐

  昨晚,乐团为观众带来了包罗万象的“高颜值”曲目和荡气回肠的演出。大卫·冯克是17世纪波西米亚作曲家,开场曲目就是大卫·冯克《组曲》,采用的是类似巴赫的那种巴洛克舞蹈组曲的格式,由前奏曲、阿拉曼德、吉格和萨拉班德等当时流行的舞曲组成,海托尔·维拉-罗伯斯写过好几套《巴赫风格的巴西舞曲》组曲,其中的第一组曲是为分成8个声部的大提琴乐队而作,由三个乐章构成。皮亚佐拉的《神秘赋格》则可以算做是一首“巴赫风格的阿根廷探戈”。

  德国当代作曲家威廉姆·凯瑟-林德曼与“12把大提琴”结下很深的乐缘,为他们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既有原创作品如《巴萨诺瓦》,也有对古典的改编移植,福莱的《帕凡舞曲》就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而乐团的演绎也充分解释了:“12把大提琴每个都是主角。”他们轮流领衔,在独奏和伴奏之间自由切换,无缝衔接。这首作品备受乐手的喜爱,此次演出中唯一的女性大提琴家索莱娜‧克玛瑞克称:“威廉姆·凯瑟-林德曼的改编,比原作更能激发我的演奏欲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音乐会海报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此外,乐团对爵士、探戈、电影配乐的诠释,也展现了12位大提琴家高超的技巧和不凡的感知力。《大篷车》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爵士乐的名曲,充分发挥“12把大提琴”的音色层次感。《时光流逝》全曲起伏有致深情款款,散发出动人的魅力。《鸟园摇篮曲》极富特征的摇摆节奏在大提琴上用拨弦来呈现——这也是爵士乐的“本真”演奏法。

  昨晚,乐团虽然没有演绎他们的“诞生曲”《赞美诗》,但三首返场曲目《三分钟》《粉红豹》及《月光小夜曲》的“加餐”,还是让乐迷尽兴而归。有人在朋友圈记录心情:“今夜虽无星光,他们的音乐却照亮了我的夜空。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演奏,每个音符都令人陶醉,他们本身就是一曲《赞美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