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志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合作桥头堡

2018-06-21 08:52:52|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高层圆桌峰会举行,共赢之路上与会各国电影人达成的共识是:“合作,合作,合作”上海有志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合作桥头堡

  上海,拥有中国电影的源头基因,位于“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城市。深厚的积淀和突出的区域优势赋予了这座城市怎样的使命与机遇?

  “合作,合作,合作。”这是6月20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高层圆桌峰会上,与会的各国电影人在探讨共赢之路时达成的共识。

  与会者们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可谓 “一带一路”电影交流的策源地。早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就首设 “丝绸之路”展映单元,放映11部影片。时至本届电影节,上海搭建的平台已然硕果累累:特设“一带一路”电影周,收到来自49个国家的1369部影片报名参赛或参展;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并在昨夜的“一带一路”电影之夜上发表联盟宣言。

  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逐步搭建起文明交流、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的优质平台,上海正有志于实现从“一带一路”电影交流策源地向“一带一路”电影合作桥头堡的跨越。

  ■借 “胶片盒里的使者”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有一以贯之的实践,上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则关乎文化交流,关乎情感选择。峰会上,与会者们的讲述将众人带到中国影史里,人们发现:以电影之名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早有实践。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说,在中国影史上,有不少佳话能举证电影对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比如现年98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于蓝,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荣誉的,早在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就捧回此项殊荣。艺术家田华也曾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奖项。那一辈老艺术家的记忆,无疑都延展、丰富了中国电影人与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之间的渊源。

  最出名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使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会议间歇,代表团要推介中国文化,拟邀请西方的外交家们观看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事上报给周总理时,他在海报和邀请函上加了一句话‘请欣赏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亲自将其翻译成法语。”被东方爱情故事吸引的100多位西方外交家们齐聚一堂,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作用。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有个比喻恰如其分,“电影是装在胶片盒里的大使”。如今,胶片盒被数字取代,但“大使”依然在。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承担这份使命,义不容辞。任仲伦透露了部分“上影片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第一部合拍片《音乐家冼星海》已经拍摄完成;与以色列合作的讲述犹太人在上海那段往事的 《魔咒钢琴》也达成了协议;讲述中国与俄罗斯年轻人合作交往的爱情故事也签署了双边协议。

  从现在到将来,依托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上海将为译介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片、推进各国间的电影“直通车”,贡献力量。

  ■做大做强 “一带一路”平台,也是“上海主场”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贡献引擎

  作为拥有诸多“中国第一”的上海电影,如何做大做强“一带一路”平台,打造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成为峰会上聚焦的一个话题。

  嘉宾们都提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观众缘令人叹为观止。很大一个原因,即是展映影片足够多元化。以“一带一路”打开丰富视角,将世界电影版图上容易被忽视的风景完美呈现,开辟好莱坞以外的丰饶资源,恰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独树一帜的优势,也体现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担当。

  “‘一带一路’的合作,不仅是双向的,而且还可以是多方的。”意大利国家电影音像和多媒体工业协会国际部总监罗伯托·斯塔贝尔认为,“‘一带一路’把中国制作人和全世界制作人拧成了一股绳”,各国人才集聚到一起,互通是题中应有之义。他提议,中意电影之间要利用好上海的平台,开启“直通车”,或者在影视拍摄、尤其是后期制作上展开深度合作。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始人兼主席卡拉·穆尼告诉记者,他们的电影节拥有一个线上“创投”单元,她一直期待中国作者的出现。

  中国电影自身对于“走出去”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在不少电影人看来,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对世界一流资源的集聚优势得天独厚;上海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拥有国际A类电影节的城市,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电影节平台资源。上海电影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已经站在了从构想到现实、从理念到成果、从共识到共融的新起点上。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电影文化的交流平台,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是抓住优势、借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