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上海“软硬兼修”构筑强大“双创”磁场

文汇报2018-04-11 09:13:45

  ■上海目前面向海内外,已经集聚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际顶级科学家近500人。世界级科研团队的驻留,大幅提升了上海的创新高度

  ■来自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的一项统计显示,在上海创业的外国籍人士已经超过21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多元文化碰撞、多维度背景交叉形成的创业机会,使得上海的新兴产业生态极具活力和弹性

  ■上海一直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环境优势,既包括“硬环境”,比如张江正在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等,也包括制度“软环境”,比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

  从诺贝尔奖得主到来自印度的创业青年,从顶级研发机构到国际产能合作机会,如果说上海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大磁场,那么,它正在吸引着全球各种各样“有故事”的人。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如今,上海正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姿态,加速汇聚“双创”资源和机会,尤其是全球科创要素资源。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改变已经在发生。

  成就新高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非常喜欢上海。自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以来,老先生每年都会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带学生,做研究。两年来,已有好几篇重要论文发表。

  不止巴里·夏普莱斯,有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已经在上海工作。上周,受聘于上海科技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以及他的夫人同时在沪拿到了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身份证,而上海科技大学在过去两年多已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聘为教授。

  统计显示,上海目前面向海内外,已经集聚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人。世界级科研团队的驻留,大幅提升了上海的创新高度———比如夏普莱斯在上海有机所开展的,是学术最前沿的“点击化学”研究;维特里希则为上海促成了与多个世界级研究机构合作的机会。

  但是,吸引大师并非是一个单向的“求贤”过程,上海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气场和承载力。

  在科学界,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一个趋势———正如半个多世纪前全球科学界发生过一次从欧洲向北美的“重心迁移”,如今,中国正成为基础科学研究新的重镇,而上海则肯定会在这个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夏普莱斯在上海有机所的薪酬,还不及跨国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如此评说自己和夏普莱斯的缘分:“在上海,他能得到最好的研究环境,找到学术知音,获得成果应用的机会。真正的大师,不是用功名厚利能吸引来的。”而维特里希选择上海科技大学的理由同样实在:“中国科研环境这么好,没有理由不选择这里。”

  多元新活力

  “亚洲最佳孵化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曾帮助不少本土创业团队成功IPO (首次公开募股),而目前,慕名而来的还出现了海外创业者。相关负责人王钟澔说,当来自印度的小伙子有意前来孵化项目,当澳大利亚的游戏设计师连续几周来拜访时,表明上海完全有机会成为国际创业者的“第一选择”。

  目前在上海汇聚的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既有“草根”,也有“大腕”。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大上”不同,多元文化碰撞、多维度背景交叉形成的创业机会,使得上海的新兴产业生态极具活力和弹性。来自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沪创业的外国籍人士已经超过21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著名天使投资人彼得·戴维森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孵化团队和创业者聊上一两个小时,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澳大利亚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美国知名创业机构FounderSpace都选择上海,作为他们海外拓展的第一个“落脚点”。思科、强生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在上海,开始尝试与创业圈一起合作,探索“开放式创新”,“大象”也希望在“蚂蚁”的帮助下起舞。

  要成为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一个汇聚枢纽,上海不仅要做“目的地”,也希望成为“出发地”。常明是上海一家新兴的无人机导航技术公司的总经理,公司的技术和产业化能力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但规模仅50人。这家小企业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就是背靠张江高新区的海外技术预孵化服务体系,在欧洲找到了十多名急需的技术骨干,运作起了一张跨时区的研发网络。而目前张江的这张孵化网已覆盖欧洲、北美、亚洲的约20个城市和地区,为大量中国本土创业公司对接全球性资源。

  环境新优势

  正所谓“筑巢引凤”,为了在全球创新创业网络中提升影响力,上海一直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环境优势。

  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看得见的“硬环境”。目前,张江正在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其中,投资90亿元的硬X射线项目去年已开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大科学装置;而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项目,目前也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光源中心副主任何建华说,因为上海光源平台,过去几年已有大量科学家从国外回来,使得团队迅速聚集,学科快速发展。未来几年,随着张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源大科学装置集聚地,以及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的集聚,上海对全球顶尖科研团队的吸引力也将大幅提升。

  环境也包括看不见的制度“软环境”。目前,上海正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政府服务,这些都会极大激发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同时,上海近年来持续推出极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包括建立国内外人才引进制度、便利化人才服务措施等,为人才近悦远来铺平道路。

  今年年初,上海在国内率先制定政策,使得“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事实上,这就是上海积极推动政府“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的一大标志性事件。相关人士表示,这项政策的出台,跨越了许多监管敏感地带,势必会对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与之对应的是,目前,上海几乎汇聚了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所有的重要研发力量,有望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增创新的竞争优势。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