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让孩子们爱上中华创世神话“女娲补天”

东方网2017-11-22 16:46:45

  原标题:让孩子们爱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排了这样一部“女娲补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片说明:《创世》剧中的角色水神、火神设计图

  “女娲要更具人性,不要戏曲范儿。”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上海木偶剧团的排练场里,一群年轻演员在团长何筱琼的带领下,正如火如荼的为他们的原创新戏《创世》排练着。明年1月,这出木偶剧就将在沪上演。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片说明:木偶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朗读《创世》剧本。

  国际导演打造中西合璧传统戏剧

  木偶剧《创世》是上海市“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第一批创作任务之一。虽然以创世神话为原型的艺术创作颇多,但以女娲补天为题材,加入新编的原创故事,制作成儿童互动性强的木偶剧,恐怕还是第一次。正因身披许多“第一次”,上海木偶剧团从上到下都不敢怠慢。团长何筱琼说,为此,剧目在创作之初,就邀请了来自新加坡的导演与舞台设计团队。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一个中国题材的剧本,怎么会邀请来自国外的导演和设计团队?何筱琼说,这与上海木偶剧团这几年“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大获成功不无关联。此前,上海木偶剧团就把《花木兰》改编成皮影戏,在国际赛事中斩获重要奖项。除了“叫好”,这样的创新剧作还十分“叫座”。获奖之后,国际巡演订单纷至沓来,这让木偶剧团尝到了“甜头”。何筱琼分析说,《花木兰》在国际上知晓度不低,加上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也深受国外人士喜爱。这版《花木兰》中一大特色是,对于光与影的运用十分现代化,让人倍感“洋气”。这种中西合璧的效果,获得成功实属自然。因此,在此次《创世》的创作过程中,上海木偶剧团也毫不犹豫的邀请了国际团队。

  “新加坡导演以前创作过许多先锋话剧,并且新加坡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华人导演的背景,有利于他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何筱琼说,导演着力于思考演出的思辨性、民生性,加上许多互动,确实为现场表演增色不少。其他演员们也纷纷表示,由于导演要求严格,他们声台行表的练习上也更加认真、努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片说明: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带领演员们朗读剧本。

  原创剧本有一个“中国芯”

  虽然舞台表演上的手法,借助了许多创新、先进的形式,但整个剧本,依然有着一个“中国芯”。原创剧本来自上海话剧中心的编剧韩丹妮。“光中国神话故事我就读了好几遍,但始终觉得神仙的时间线挺乱的。”这反而给韩丹妮留下了创作发挥的空间。韩丹妮是话剧中心借调来木偶剧团“体验生活”的,在记者采访时,剧本已经改了8版。创作之初,韩丹妮就设想把这部传统戏加上一点现代感,这与新加坡导演团队不谋而合。

  虽然讲述的是“神仙打架”,女娲牺牲自己补天的传统故事,但《创世》的开局却很现代。人类的诞生带来了文明,文明的进步中诱发的人类的贪婪和欲望需要正视。导演和编剧创作这出戏的主题如此,全剧也一直围绕“人、动物、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展开情节。期间,剧本虽数易其稿,但主题始终未变。韩丹妮说,剧本初稿完成之后,她还经过了一场“大考”——“朗读会”专门评议。“朗读会”作为木偶剧团的一大特色,目的就是“打磨剧本”。演员们代入角色朗读,由木偶剧团邀请各路传统文化“大家”评议。每个小细节都不放过,反复几轮修改,堪比“大片”水准。在随后的排练过程中,只要发现不顺畅之处,韩丹妮都会搜集大家意见、细心修改。进入11月的彩排期后,剧本的改动虽然幅度不大,但更为精益求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片说明:《创世》的演员们进行排演。

  如何让孩子爱上中国神话,《创世》团队这样说……

  编剧韩丹妮说:“这出传统戏,一定会让现在的孩子们有所收获”,这也是她在戏中加入现代情节的初衷,“先得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对于如何在孩子中传播传统文化,团里最小的演员,1997年出生、在这出戏中扮演“水神”的邓欣欣说:“现在这一辈的年轻父母,很少有机会为他们的孩子讲述中国神话故事。”在邓欣欣的观察中,创世神话虽然现在被称之为艺术、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通过父母口述,讲给孩子的“睡前故事”。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对文化品位的改变,很少有父母会刻意为孩子系统的讲述此类神话故事了。“不妨让他们带着孩子,走进剧场,观看演出。”邓欣欣很有自信通过《创世》的表演与现场互动,孩子们一定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父母再适时从旁讲解,传统文化传承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这个作品是给孩子们看的,既要符合他们的口味,又要把传统文化所要传达的精神讲清楚”,何筱琼透露,为了让小观众们更好的理解该剧主题,主创团队还有意增添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现场使用环保、废弃材料制作小木偶、小道具。何筱琼认为,虽然儿童木偶剧的观众是孩子,但他们的思想成熟度远超家长的想象,传播传统文化也大可不必“端起架子”。创新表演手段、古今结合,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既叫好又叫座的传统文化传播,才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出路。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