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控江路遍布传感器 “社区大脑”形成

解放日报2017-10-27 10:01:49

  原标题:控江路街道完成社区物联网工程第一期建设,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将进入“人工智能社区”阶段 7000个传感器遍布街道,“社区大脑”形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近日,家住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居民发现,老小区里的设施一旦出现问题,还没等居民去反映,维修部门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处理了。你绝对想不到,“通风报信”的竟然是小区里那一扇扇防盗门、一架架电梯、一个个车棚……

  杨浦区是上海建设新型无线城市的示范区,控江路街道作为杨浦区打造物联网“社区大脑”的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基于广电网络的新型物联网应用,并于日前完成社区物联网工程的第一期建设。控江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鹏介绍说,这个被称为“神经元项目”的工程目前共有7000多个点位,覆盖居民生活的15个领域。全方位感知社区管理,掌握城区运行背后的大数据,一个“社区大脑”已初步形成。

  小区出问题,谁是神秘“投诉者”

  控江路街道网格中心就是街道的“社区大脑”所在地,在覆盖整个街道的三维社区地图上,呈现辖区内的无线门磁传感器、独立式烟感探头、智能防火装置等,将虚拟世界的触角延伸到现实生活。

  工作日的上午,双阳一村2号楼一户居民家正在装修。工人们把施工材料陆续运进大楼以后,忘记把挡住大门的砖头拿掉,居民楼大门就这样敞开了半小时。这一无人留意到的状态,却被大门上的一个无线门磁传感器默默监测到了,大门马上发出“我没关上”的信号,并传送到街道的“社区大脑”。

  位于松花江路1150号的控江路街道网格中心,就是控江路街道的“社区大脑”所在地。在一面由36个屏幕组成的巨幅显示墙上,记者看到一个覆盖整个街道的三维社区地图,地图由无人机航拍采集而成。

  地图上,每幢居民楼上方都顶着一个蓝色或红色的大门标记,“蓝色的门是关好的,红色表示门坏了或没关上,一旦变红,信息会马上传给居委会。”记者发现,不少建筑物上还飘着一个个绿色烟雾标记,它们代表遍布社区各处的独立式烟感探头,实时监控社区里的防火安全。

  采访期间,地图上双阳一村32号二楼的楼顶突然开始“冒烟”。“是烟感报警。”网格中心工作人员立刻拨通双阳一村居委会的电话。“你好,我们这里是网格中心,目前接到双阳一村32号二楼的烟感报警,请立刻去现场查看。”10分钟后居委会回电反馈,原来是一位居民家中炒菜因油烟太大又没有开排气扇而触发了报警。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将虚拟世界的触角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把人与社区里的各种设施有效联系在一起:社区里的老旧电梯背上了“心电监控仪”,一旦出现故障会自动报警;无人看管的电动车车棚长出“眼睛”和“鼻子”,进车棚门可刷卡,也可“刷脸”;车棚内布有重重智能防火装置,公共充电桩一旦“感觉”过热会自动断电,烟感器一旦“嗅”到局部有烟雾就会报警;水质传感器则是社区的“舌头”,通过24小时“尝水”来监测居民楼二次供水的温度、浊度、酸碱度和余氯四项指标;河道里还有低功耗的“电子鼻”,当河水气味变臭时会发出污染预警……

  73双“眼睛”,承担重点场所监控

  在控江路街道共有7000多个无线探头,分布在61个小区、73个重点监测场所,解决了很多社会治理顽疾。它们如同“眼睛”“鼻子”“舌头”遍布社区运行各个方面,实现社区治理的能级跃升。

  像这样的“眼睛”“鼻子”“舌头”,在控江路街道共有7000多个,分布在61个小区、73个重点监测场所,解决了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社会治理顽疾。

  沧州路107弄小区经常接到居民投诉高空抛物,把停放在楼下的轿车砸坏。居委会干部在楼下日夜蹲点一无所获,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竟然是几个24小时无线探头。“有了这些‘眼睛’日夜盯着,高空抛物一起都没再发生过。”107弄居民高兴地说,小区的可视化管理对不良现象起到了警示作用。

  位于双阳路上的黄鱼面馆,是一家无证照经营的店面,但由于受到周边居民欢迎,街道对其纳管备案,并在其后厨安装两个无线探头。作为“明厨亮灶”项目之一,目前街道在28个饭店安装了42只这样的“眼睛”,监控到的画面会实时传送到市场监管部门,所有发生在后厨、关系百姓安全的操作都尽收眼底,并有迹可循。

  这些无线探头和传统探头的不同之处在于传输方式。“过去我们会使用电信的高频信号来传输,但流量费高,光是街道里的两辆城管巡逻车的摄像头,每年就要支付24万元流量费。”刘鹏介绍,如今遍布街道的7000多个传感器采用的是广电频谱的传输信号。这些低频信号传输效果好、灵活方便,可承担街道73个重点场所的监控。

  这就相当于社区里长出“73双眼睛”。建设中的双阳一村、二村经过大规模拆违,目前正在进行厨卫改造、外立面粉刷、楼道整治等工程,在还不具备铺设光缆条件之前,可移动的探头充当了临时“卫士”。社区里跨门经营频发区域装上“眼睛”后,一旦发现夜排档、跨门营业等现象,立刻“告知”城管部门。绿化市容部门接到投诉,某小区偷倒垃圾严重,探头装上三天就逮住了偷倒者。在居民喜爱的夜跑地装上探头,相当于派了个“保安”现场巡逻。如遇大型活动,这些“眼睛”还能在活动期间充当临时监控。

  遍布社区的传感器,把接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送到居委会、派出所、城管、绿化市容、市场监管等部门。“只要是社区有需要的地方,就会长出这样的‘眼睛’‘鼻子’和‘舌头’。”刘鹏把这些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比作“神经元”,它们深入社区运行系统的“全身”,最后将感知到的信息汇集到“大脑”,实现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的能级跃升。

  截至今年7月,杨浦区已建成全国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NGB-W)商用网络和首张广域低功耗物联专网(LPWAN),两张无线网络能承载社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物联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三大领域。

  车位信息,“地板”会自动报告

  一张“互联网+社区”清单,列举了28个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应用。电子巡更系统守护社区老人,地磁传感器精准利用停车位,智能路灯成了“立桩资源库”……15个智慧“触角”正发挥作用。

  一张杨浦“互联网+社区”清单,列举了28个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应用,其中15个目前已付诸实现,还有许多智慧的“触角”将延伸到百姓生活的更广泛领域。

  对社区或楼道的门锁内置一个微信门禁硬件模块,传统的刷卡门禁升级实现微信远程开门或扫二维码开门。目前这样的智能门禁已经在双阳一村的4、5、6号楼实现。在记录人员出入数据的同时,门禁还能安装定位锚点,当佩戴“终端”(如名牌照片等)的人员经过时,将实现无感记录。这样一个“电子巡更系统”可将居委干部走家串户、保安巡逻小区的记录登记在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监测社区老人的行动,一旦老人走出安全区域将自动报警。

  遍布社区各处的窨井,一旦井盖缺失就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装在井盖下面的报警装置,可感知井盖的位移、倾斜、加速度和震动,随时报告给水务、消防、环卫等部门。水表、电表、燃气表再也不用专人上门抄表,远程抄表系统不但可自动统计记录,还能在发生故障时实现通断控制。

  小区里哪里有停车位,“地板”会自动“告诉”你。通过地磁传感器,居民可以精准掌握小区停车位是否被车辆占用,配合智能地锁进一步关联车位的使用授权,可解决停车位难找、等位耗时等问题。

  街道的5个公共卫生间未来都将装上“鼻子”,只要有异味就会马上“通知”保洁员清扫。会“说话”的还有小区的垃圾箱,在垃圾箱顶部安装一个超声波传感器,当垃圾高度离顶部小于30厘米时,会自动生成“我快满了”的消息送达管理部门提醒搬运。

  立在街头的智能路灯不再只是照明工具,它们可根据环境调节亮度,还会成为一个“立桩资源库”:灯杆上装配高清摄像头、显示大屏、语音对讲、WiFi设备、电动车充电桩和环境监测传感器,社区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温湿度、大气压强、光照度等都能在路灯上看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