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伦敦有西区 黄浦打造“文化环”

解放网2017-10-23 14:16:28

  原标题:1.5平方公里15个剧场:伦敦有西区,纽约有百老汇,上海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在上海的16个区当中,黄浦区是面积最小的一个,然而在过去5年间,黄浦区域内各剧场年均演出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的1/5;票房总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1/4。

  繁华的演艺生态背后,是黄浦区有着全上海最丰富的文化场馆。围绕着人民广场周边,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就有15个,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然而,高度集聚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意味着让生活、工作、旅行在此地的人能置身于一个“文化环”当中:出门步行5分钟、10分钟便能轻松走进一所艺术殿堂,享受一场艺术盛宴;在街头闲逛,能偶遇“路人”突然起舞,石库门建筑自己“作画”;在咖啡馆角落里,可欣赏一幕青春偶像剧……

  走过一条马路,看一场戏

  人民广场周边,在北起北京东(西)路,东邻福建中(南)路,南至金陵东(中)路,西至黄陂北路、新昌路的1.5平方公里范围内,15个大小剧场正常运营,每平方公里10个剧场。

  对此不少人感到诧异,这样的剧场密度是不是太多了?不妨以伦敦作为参照系:伦敦西区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0多家剧场,每天吸引3万多观众,剧场的门票收入加上衍生品消费已成为伦敦西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显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演艺区对比,每平方公里10个剧场的密度仅属于“一般水平”。

  要做“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必要的硬件设施或许就是一张“入场券”。

  “过一条马路便能看一场戏”的体验,被写进了黄浦区“十三五”期间打造“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计划当中,并呈现在市民生活中。

  规划中,“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将按照“一中心、五集群”展开布局。“一中心”是指围绕人民广场的1.5平方公里,作为演艺活力中心区域。人们从人民广场中心点出发步行5分钟,上海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和人民大舞台近在咫尺;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黄浦剧场、大世界、中国大戏院、新光影艺苑、茉莉花小剧场、共舞台、上海音乐厅、长江剧场等剧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黄浦剧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国泰影院

  在一个中心之外,黄浦还围绕外滩源、老码头、新天地、复兴路等空间,形成外滩集群、创意码头集群、新天地集群、世博滨江集群和复兴路集群。集群间有差异化定位,如外滩集群将以音乐会和近景演艺为主要内容,成为创新戏剧的集聚地;创意码头集群则探索驻场演出。

  这些文化场馆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连起黄浦的“文化之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布局图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黄浦区的“改造升级清单”越写越长:黄浦剧场经过内部装修后重新开幕,拥有500座的标准剧场、300座的黑匣子剧场和100平方米的排练房,定位上聚焦创新戏剧。中国大戏院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大世界则改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中心,成为大众走近和了解非遗的空间。黄浦区还全力推进大世界联手天蟾逸夫舞台、兰心大戏院等,成为上海首个地方戏曲展演中心;以白玉兰剧场为试点,打造上海舞台艺术排练中心,为文艺院团特别是民营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及演艺类创新创意团队提供公益性的排练场地……

  和经济一样,上海的文化发展也需要向“最高水平”对标。“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目标是成为最高剧场密度、最新运作机制、最优服务环境的演艺活力区,力争到2020年活力区正常运营剧场和展演空间数量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达到40家左右。

  演出随时上演,艺术就在身边

  夜色弥漫的新天地北里广场,酒吧开始热闹起来,人来人往的喷泉旁边,突然一阵悠扬乐声响起,喷泉后的石库门建筑墙壁变成了一幕画板。伴随着乐声,梵高名画《星空》《向日葵》在墙面上一笔一笔倾泻而出。原来这是来自土耳其的国宝级画家盖利普·艾用古老的“湿拓”绘画技法,在水面上绘出画作,再将其投影到石库门墙面上的创意光影秀正在上演。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石库门光影秀摄影:Douglas Robertson

  横跨新天地时尚两栋建筑的天桥上,一群身着T恤的年轻人在无音乐伴奏下突然起舞,不少路人被吓了一跳。年轻舞者邀请路人一同加入舞蹈,有的路人礼貌摇摇手,有的大方加入,最开心的是看热闹的孩子,跟着舞者们跑来跑去。这是环境舞蹈《桥》的一幕。据说,编舞的意图是鼓励大家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环境舞蹈《桥》

  城市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盒子,而是一个交往空间。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并因交往产生的文化活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黄浦除了有形的文化场馆,还有更多无形的“场馆”在城区里随处可见。比如,在上海新天地的咖啡厅、酒吧、弄堂和露天广场上,人们与随时随地上演的艺术演出深度融合,与艺术家们一起“玩”艺术,这种景象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活力的极致体现。

  在“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首批任务清单里,打造全国首个利用商业街区的室内外空间举办的创新艺术节展“表演艺术新天地”是一个创新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咖啡馆剧

  2016年,“表演艺术新天地”首次“尝鲜”便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黄浦区表演艺术顾问、艺术节策展人水晶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把艺术节方案交到黄浦区委、区政府手中时,双方的欢欣和雀跃。“我们都认为这个方案很符合‘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设想,当即决定利用黄浦的文化空间优势,进一步打磨内容,用心孵化艺术节的品牌,形成具有黄浦特质的文化生态。”

  对一个城区的发展而言,不仅要跑得快、有奋勇向前的勇气,还要慢得下来、有细细打磨的耐心。黄浦明白,文化生态需要细心培养,而这件事所具有的特殊效应,将会滋养整个城区的成长。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