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上海女婿”眼中的申城速度

新民晚报2017-09-14 09:20:47

  原标题:“外眼”看上海 | 荷兰工作的“上海女儿”“上海女婿”眼中的申城速度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说:夫妇俩多年前在南京东路的合影,一直挂在荷兰家中的客厅里 物主供图

  人物名片:高华婷 荷兰中荷双语报纸《华侨新天地》社长兼总编,荷兰籍,60后,1989年离开上海留学荷兰并定居。

  安德烈· 德格拉夫 高华婷丈夫,荷兰韦斯特兰市(Westland)政府官员,战略/经济顾问。60后,荷兰人,伊拉斯谟大学经济学硕士。

  再过1个多月,定居荷兰鹿特丹的上海人高华婷和她的荷兰丈夫德格拉夫又要回上海探亲了。记者越洋采访了这对对“上海娘家”一往情深的“上海女儿”和“上海女婿”,他们的嘴里,也满是关于上海的话题。

  每次有新惊喜 发展更迅速

  十几年来,夫妇俩每一到两年回来一次,每次呆上两个星期,这段时间里,他们总要四处转转,看看上海又有什么新变化。

  土生土长的荷兰人德格拉夫结婚前,从没来过上海。娶了“上海女儿”后,他渐渐成了个“上海迷”。在众多上海旅行地标中,他最爱去人民广场、浦江两岸,而且百去不厌。他说,在这些地方,除了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还能欣赏建筑,观察充满上海风情的人与事物。这几年环境更好了,“绿化不错,走累了,随时找得到歇脚的地方”。

  “上海,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用纸笔描述或数据测绘,仅凭双眼便能观察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城市。”这是夫妇俩多年来共同的感受。“我们每次回来就会发现,又多了一条新的轨交线。从上海出发的高铁线路也越来越多。”在荷兰这样的速度是不可思议的。

  新建住宅区的日益增多和浦东的发展,也是他们注意到的亮点。两人常常看到新的住宅区落成,关键是住宅区造好了,周围的道路、公交、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几乎同时开通。“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说明城市规划很有远见。”高华婷赞叹几乎每次来上海,都有新的惊喜。

  父亲生活安逸 女儿更放心

  说起上海近年一些照顾老人的措施,夫妇俩更是忍不住点赞。高华婷说,年逾九旬的父亲独自住在莘庄。自从有了敬老卡(现改为老年人津贴),他三天两头坐公交去市中心溜达,他所在的社区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有了社交,有了玩伴,老人不那么寂寞了。社区里还开了老年人食堂,不仅方便,吃着还放心。

  “看到老父亲生活丰富、安逸,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子女心里舒坦多了!”高华婷说,荷兰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福利国家,但那儿的老年人普遍孤寂,邻里之间很少来往,也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之类的场所,每天只能独坐窗前看街景。不少中国人羡慕西方的高福利,却不知道在中国,尤其是上海,有很多令西方人仰慕的良好条件。

  年轻人真会聊 见识更宽广

  除了城市本身,这里的人也让德格拉夫觉得友好亲切。他说,在公园里闲坐时,经常有年轻人主动用外语和他聊天,这种热络的氛围是他在荷兰不曾感受过的。之前,上海人喜欢聊足球,这几年话题更广泛了,从美术、音乐聊到政治、经济,从上海聊到美国、欧洲。“看得出他们知识面很广,各方面都比较了解。”

  上海人人文素养的提升,即使在荷兰也能感受到。高华婷告诉记者,在荷兰,有不少来自上海的留学生会买博物馆的年卡,他们对欧洲的建筑、艺术、时尚等都很感兴趣。对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音乐节,还有在荷兰举办的亚洲电影节,上海留学生也会热衷参与。“这不奇怪,在上海,很多孩子很小就会乐器、会说英语,在交响乐、芭蕾舞演出现场,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

  为娘家人说话 底气更充足

  “上海女婿”对上海的好感溢于言表,每当听到有人对上海有偏见时,总要站出来为“娘家人”说话。有同事说,上海有人吃猫肉吃狗肉。德格拉夫就回应说:“你们没看到这些年上海有多少人在养宠物,城市里那么多宠物美容店,上海猫狗待遇很好。”

  有些荷兰人会认为在中国女性地位低,这时“上海女婿”就会告诉他们这几年他的上海亲友圈中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上海女性拥有财政自由,很多企业的高层是女性。在家庭买房、买车或者子女教育的大事上,很多也是妈妈或妻子拍板的。

  德格拉夫希望荷兰人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和上海:“上海是一个现代、充满创新的城市,荷兰人确实需要修正自己的印象。”

  看好家乡未来 合作更广阔

  在德格拉夫和高华婷荷兰的家里,挂着一张很多年前两人在南京东路的合影。每次回上海,他们也都要去那里走一圈,惹得家里人笑他们:“这都是游客去的地方呀。”或许,这是“上海女儿”和“上海女婿”对家乡特有的情结。

  对他们来说,这份情结还意味着更多。这么多年来,他们不但见证着上海的发展,而且都是两地互惠合作的使者。

  德格拉夫介绍说,韦斯特兰市的主要产业是园艺和温室大棚种植,十几年前就开始与浦东开展温室合作项目。当时,该市的相关政府官员就表示,中国的园艺业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中荷存在很多合作空间。

  高华婷所在的中荷双语报纸《华侨新天地》与新民晚报合作海外版也有十几年了,通过这个平台,旅居荷兰的海外华人得以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上海的信息。作为“老上海”,高华婷和德格拉夫看了本报的“阅读上海100胜”系列后,才发现还有好多不知道的地方特色景点,以及新的商机与合作机会。“下次回上海,怕时间更不够用了!”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