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新释:美剧《青年莎士比亚》热播

文汇报2017-08-24 11:25:53

  原标题:现代包装下的莎翁新释,美剧《青年莎士比亚》热播 唤醒沉睡在历史中的青年莎士比亚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美剧《青年莎士比亚》用现代化的包装,讲述了富有野心与才华的青年莎士比亚,如何从无名之辈成为传奇大师。图为该剧剧照。

  ■《青年莎士比亚》有戏说的成分。但如果抛开对历史真实性的盘问,它向观众展现了多个维度的戏剧冲突,把一个有雄心抱负的诗人,不动声色赶出精神的理想家园,扔进声色犬马的世界,让他面对疯狂的观众,面对人性的诱惑,面对复杂的人事,面对各个方面的考验。与此同时,它也生动捕捉和展现了16世纪戏剧生态和创作实景

  年轻的莎士比亚留下他的妻子和三个幼子,只身前往伦敦寻找财富与名望。面对丈夫的无情离去,妻子海瑟薇冷言冷语:“谁会想要威廉·莎士比亚的剧本?”

  正在热播的美剧《青年莎士比亚》的剧情,就从这里展开。在此之前,欧美影视剧中,聚焦这位世界文坛伟人的作品并不少见,比如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产生互文性的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探索“文坛八卦”———莎翁是否真实存在的电影《匿名者》等等,但这部剧的视角却与众不同:镜头聚焦莎士比亚初闯伦敦的经历,打捞文学史留下的零星记载,加以华丽的想象,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兼具野心与才华、激情与鲁莽的年轻人,如何从无名之辈成为传奇的莎士比亚。

  《青年莎士比亚》充满狂野气息,创作者用摇滚音乐和现代声轨对16世纪的英国伦敦做了风格化的处理,带领着观众,一起尖叫着把沉睡在历史中的莎士比亚唤醒。饰演青年莎士比亚的英国演员劳里·戴维森,是一个刚刚毕业于英国伦敦音乐戏剧学院的新人,他外形俊美,眼神清澈而富有光彩。不过,他眼中的这团熊熊烈火,并非燃烧于情人的爱意,而是欲望与激情:征服观众,征服伦敦,让莎士比亚的名字永远不会被喜新厌旧的世人遗忘。这个与众不同的莎士比亚,踏着英国撞击乐队的经典歌曲“London Calling”走进人声鼎沸、光怪陆离的伦敦市井。

  生动捕捉16世纪戏剧生态和创作实景

  花绣耳钉,彩绘烟熏,五颜六色的头发,皮衣皮裤加身……《青年莎士比亚》里,不拘一格的群像造型,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编剧克雷格·皮尔斯说,伊丽莎白时代的剧场带有浓厚的市井文化气息。想象一下300名观众拥挤在露天的舞台前,一边看表演,一边大声说话、喝酒、跳舞、打架、调情,喜欢表演时欢呼鼓掌,不喜欢时就往演员身上扔东西,喝倒彩。

  那个时代的英国,看戏就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三教九流都喜欢进剧场看戏。不过,老百姓们普遍拮据,剧场靠票房收入挣不了什么钱,生存举步维艰,每一项支出都得精打细算,老板们经常想出各种办法克扣演员的工资,而演员们则用荤段子、低俗笑料来填补本就无聊透顶的剧情,博观众眼球,粗糙、粗鄙、粗暴的戏剧创作蔚然成风。

  缺少剧本,是所有剧场老板的苦恼,当然,正如剧中所讲述的那样,如果能签约到像克里斯托弗·马洛那样出类拔萃的作家,也就不愁票房了。不过,有名气的作家早就被有财有势的剧场垄断,伦敦更多的是像“伯比奇剧院”这样的演出团体:一场糟糕的演出被观众扔了臭鞋,演员和编剧互相指责。莎士比亚误打误撞闯进这里时,所见的就是老板对着乱成一团的现场,气到晕厥。

  这时的莎士比亚,空有一腔才华却没任何名气。他为一筹莫展的老板伯比奇献上了剧本,狡猾的老板收下剧本却抹去他的名字,然后借更有名的马洛的名气把作品推向舞台,只把盈利的零头打发给莎士比亚作为报酬。而在剧目成功后,老板和演员们还开始对剧本妄加改造,毫不顾忌作品的本意和剧作家的意见———这在那个时代并不罕见,不管是什么剧团,刚起步的剧作家只有雇佣工般的地位。

  虽然心中有万千丘壑,虽然无法忍受讨好观众的低俗做派,但莎士比亚还是得先从平庸的故事写起,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不过,这位天才作家就是有能力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一些老掉牙的故事也能被他写得新奇有趣。

  没错,《青年莎士比亚》有戏说的成分。但如果抛开对历史真实性的盘问,它向观众展现了多个维度的戏剧冲突,把一个有雄心抱负的诗人,不动声色赶出精神的理想家园,扔进声色犬马的世界,让他面对疯狂的观众,面对人性的诱惑,面对复杂的人事,面对各个方面的考验。与此同时,它也生动捕捉和展现了16世纪戏剧生态和创作实景。

  如同镜子照出莎翁的杰出与不凡

  更重要的是,借助有依据的史实,在虚虚实实间,《青年莎士比亚》巧妙地向观众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子杰出的创作天赋,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他的不凡。

  比如,伦敦剧场竞争异常激烈,伯比奇剧院的大红人、谐星肯普被对手剧院以重金挖走,剧院票房一落千丈。莎士比亚试图为他的东家劝回肯普,“你能够让全世界为你笑,可是你能让全世界为你哭吗?我要为你写一个又悲又喜的角色,让你从此不会被观众遗忘。那是一个经常醉酒的胖骑士,他陪伴着王子不羁的青春,看着他一步步成为王者,最终,王子却无法忍受他的放浪形骸,但这粗俗在过去却是王子愿意信任的真诚。”这个好酒贪杯、纵情声色的胖骑士,就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塑造的“福斯塔夫”,这个喜剧人物被后世誉为莎翁笔下最生动、最复杂、最深刻的角色。莎翁也是最早体会到喜剧的背后就是悲伤的伟大作家。

  再比如,年轻的莎士比亚在帮着剧院排练时,会极有建设性地纠正演员的表演误区。他朝那位极有自我表现欲望的男演员手中塞了一面镜子,“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优秀引起其他剧作家的羡慕嫉妒,在他早期作品里可以发现对素体诗有较多运用。素体诗,又被称为“抑扬五步格”,这是当时诞生于“学院派”剧作家并且流行开来的新体式。伦敦最出名的“大学才子”之一罗伯特·格林就曾对莎士比亚极尽嘲讽,说他不配做素体诗,是“用我们的羽毛装扮起来的暴发户乌鸦”。这一历史素材被编剧高明地呈现出来。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两个人在酒馆相遇斗诗,以“抑扬五步格”即兴创作,身在草野的莎士比亚向养尊处优的文人们“宣战”,精彩的文斗令人印象深刻。

  在《青年莎士比亚》中,莎士比亚当然是绝对的主角,而克里斯托弗·马洛则是全剧的重要配角。历史上,马洛也是光芒万丈、无法蒙尘的才子,但他却英年早逝,只活了短短的29年。在剧中,马洛被塑造成了一个悲剧的角色,一个无法实现梦想的莎士比亚版本。风流的马洛纵情于声色之间,犹如他创作的鸩酒,他早就厌倦了这种生活,直到他发现了同样是异类的莎士比亚,马洛被莎士比亚的才华折服,更为他的企图心震惊,他渴望了解莎士比亚,想要保护他,重新点燃自己创作、生活的意义与激情,却行差踏错把自己推向了深渊。戏剧大师劳伦斯·奥利弗在电影《哈姆雷特》里捧起的骷髅,同样出现在剧中马洛的书桌上,这或许不是巧合,而是编剧的深意。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