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一策”成突破口 开展艺术实践

2017-04-28 00:04:36|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文艺院团多措并举开展艺术实践

  “一团一策”成突破口,“一团一精品”有影响力

图片默认标题

  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武亦彰 摄

  2017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近日在上海举行,全国文艺界同行在一起交流推进深入生活,抓好艺术创作的经验。上海在向全国同行交流实施“一团一策”的做法和经验的同时,也呈现了一张可喜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后,按照文化部工作部署,上海把“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繁荣上海文艺创作”列为2016年市委八大重点工作之一,以18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为突破口,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大力推动上海文艺创作演出再上新台阶。自2015年下半年全面启动改革至今,18家院团在剧目创作、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观众人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和提升。2016年,本市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71部,较两年前增长31%; 演出收入2.43亿元,较两年前增长20%。

  “立足作品、人才和演出,制定实施符合自身艺术特色的‘一策’。”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深有感触,认为应“以创作锻炼队伍,以作品拓展演出,作品、人才和演出共同推动演艺事业发展。”

  “一团一策”引领艺术实践

  在“一团一策”工作方案的引领下,上海18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多措并举,积极开展艺术实践,出作品,出人才。

  2016年,上海文艺院团在国家级和国际级大赛中摘金夺银,显示出强劲创作实力。其中,《哈姆雷特》《朱鹮》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彼时此刻》 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奖;《秦俑情——抖杠》《云起龙腾——集体造型》获第15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艺术节比赛“金象奖”,第三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金虎奖”;皮影戏《花木兰》获塞尔维亚第十八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节特别奖、优秀剧目奖、集体表演奖;儿童剧《彩虹》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舞台美术奖;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获第12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金天使奖;昆曲3D电影《景阳钟》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先进影响作品奖(3D电影)优秀奖;中篇评弹组曲《芦苇青青》获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精神·中国梦”优秀曲艺作品奖。

  据统计,去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收入总量增幅20%,而精品节目是基石,稳扎稳打的市场运营助推院团走遍大江南北、走出国门。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临川四梦》首次整体搬上昆曲舞台,先后赴美国、捷克、比利时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演出;上海交响乐团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联合国总部舞台的完整编制职业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携歌剧《雷雨》在伦敦展示中国原创力量,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国故事;上海京剧院《王子复仇记》作为“北美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演出季”的首演剧目首登美国,完成十年间的第十次出访演出。

  创作树品牌推动人才建设

  从《野斑马》《天边的红云》到《舞台姐妹》《朱鹮》等,上海歌舞团每部作品创排历时两三年,从选题确立、主创团队遴选、艺术导向把控,到作品质量的打磨,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和研讨,才能诞生一部符合表演艺术规律的成功之作。《天边的红云》演绎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首演后引发广泛关注和共鸣,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作品和表演金奖。广受好评的舞剧《朱鹮》两年里国内外演出15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得到国际演出市场的肯定。

  “写新作品是一方面,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宝库中现有的、经典的作品,要在委约创作的浪潮中,更多了解和深度挖掘经典的价值,用贴合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情趣的新手法加以复排,同样是创作的一种形式。”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2016年上海交响乐团主办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专门设置“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此举成为吸引国际一流评委、各国参赛选手主动接触、了解和关注中国作品的绝佳途径。

  近年来,在“一团一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文艺院团探寻凸显中国文化魅力及自信的艺术作品深度传播。上海民族乐团将推出《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首次委约外国作曲家创作并指挥的整场民族管弦乐作品。借《中国诗词大会》大热之势,乐团《乐游神州—古诗词与民乐音乐会》《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引领观众从传承千年的智慧和思想中涵养心灵。”团长罗小慈说。

  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创演人才。上海歌舞团率先推出演员“艺衔”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设立“首席、独舞、领舞和群舞”等次,考核成绩全团公示,择优聘任,培养了朱洁静、王佳俊、侯腾飞等青年舞蹈家,逐渐成长为领军人才。据透露,2017年上海歌舞团聘任“艺衔”演员31人,在舞蹈演员中占比43%,既确保了拔尖人才的培养优势和引领效应,又扩大了骨干人才队伍基础。陈飞华直言:“每年考核,一年一聘,能者上庸者下。”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打造精品

  在2017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的交流发言中,除了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实施“一团一策”,全国文艺院团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深入生活是打造精品的必经之路。

  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白皓天为创作《共同家园》,先后14次赴藏开展工作,深入农牧区采风体验,现场指导西藏话剧团的创作演出。在话剧《谷文昌》创作期间,白皓天先后7次赴福建东山县,“艺术创作不仅要尊重历史和事实,更要让细节精致化,我们通过参观谷文昌纪念馆,走访谷文昌后代、生前同事和他所帮助过的百姓,让谷文昌的人物有血有肉了。”《谷文昌》 是演员辛柏青首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楷模形象,在他看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真实性。

  扎根人民群众,开创“开门排练”,让豫剧《焦裕禄》赢得观众的心。该剧以新的角度、新的素材再现半个世纪前一段独特的“兰考往事”,选取“火车站访灾民”“瓦窑村搞调查”“登封买粮食”“为女儿换工作”“痛斥浮夸风”等几个典型故事,深刻体现焦裕禄“心中装着老百姓”这一主题。主创人员及剧组演职员数次深入焦裕禄当年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尤其是主演贾文龙,为了尽可能还原焦裕禄的形象,原本就不胖的他又专门制定减肥计划。“我必须吃准焦裕禄内在的东西,去寻找焦裕禄的影子。”在兰考为期一个月的生活和学习期间,贾文龙找到了当时焦裕禄的秘书了解生活点滴,“我演的不是事迹,而是焦裕禄这个人。”

  这些沪产精品值得期待

  牢记职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加快创作生产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叫好又叫座的扛鼎之作,以“一团一策一精品”丰硕成果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是上海文艺工作者的行动方向。

  记者从2017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获悉,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评选等重要赛事评选,上海将重点做好“中国梦”主题、“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上海特色题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题、文化“走出去”项目、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

  目前,上海在文学、舞台、电影、电视剧等方面的重要选题有:长篇小说《陌生地带》,京剧《北平无战事》,评弹《访大山》,话剧《起飞在即》,电影《明月几时有》《我是医生》《邹碧华》《村戏》,电视剧《八一南昌起义》《国民大生活》《烈火海洋》,纪录片《大上海》等;迎接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长篇报告文学 《浦东》,长篇小说 《心乡安处》,舞剧《芦花女》,话剧《汇贤坊》,滑稽戏《七十二国房客》,淮剧《浦东人家》,电影《围猎》《中国公民》《生死线》,电视剧 《激荡三十年》《大江东去》《咱们工人有力量》《外滩的钟声》《长街行》等;迎接2019年建国70周年的长篇小说《革命之路》,歌剧《最危险的时候》,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电影《彭大将军》《繁花》《尘埃落定》《上海往事》,电视剧《忠诚卫士》《三体》等;迎接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报告文学《起点》,交响乐《启航》,电影《一个政党的诞生》,电视剧《大转折》等。“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力争在文学、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等领域推出100部精品佳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