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

解放日报2017-07-31 08:41:57

  原标题:“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本市双拥工作取得实效,涌现出一大批双拥先进典型,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从战争年代赴汤蹈火踏上战场的革命先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英雄团队,上海,始终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安抚优置对象50万余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是上海抓好双拥工作的共识与追求。

  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双拥先进典型,先后有14个区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个镇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名个人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16个区县、近700余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市级双拥模范称号。双拥工作硕果累累。

  有效解决官兵“三后”问题

  “再难也不能难部队官兵、再紧也不能紧优抚对象”。近年来,上海相继出台了2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优待政策,坚持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做好拥军工作。宝山区投入1170万元,兴办了飞行员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人才培训中心等实事项目。金山区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先后完成海防某部教导队靶场安全设施建设和士官公寓改建等一批实事项目。奉贤区将部队营房、军事设施保险以及官兵抢险救灾、执勤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纳入全区“民生保险”工程范畴。松江区发挥大学城区位优势,开展文化精品进军营等活动。青浦区实施驻区部队官兵家庭突发事件救助办法,为驻区部队家庭突发困难的官兵解决生活困难。崇明区则致力于将崇明打造成部队的后勤保障基地。

  据统计,4年来,上海共安置转业军官近4000人,接收退役士兵1.8万人,安置率达到100%。军人家属就业安置率也近100%,对7000多名军人子女入学给予了优待,有效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

  随着工作深入,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了不少军地皆晓、深入人心的双拥品牌,如徐汇区的“双拥融合圈”“双拥365”,以及黄浦区的“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宣誓项目等。静安区有“第二故乡情”、“大篷车”社区服务送军营等活动。普陀区有“故乡指导员”“情系功臣”,以及国防和双拥知识竞赛等。嘉定区以“精品故事+名家创作+社区巡讲”的形式,宣传嘉定优秀复退军人和本土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

  驻沪部队积极支持城市建设

  地方拥军优属,部队拥政爱民。驻沪部队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学雷锋”“学八连”等主题活动。近年来,驻沪部队先后建立少年军校168座,派出军训教官3.3万人次、军训学生215万人次;共建立军民共建点4996个,成立便民小组1182个;先后投入劳动日27万余个,参加地方建设义务劳动60万人次;结对帮扶683个街道、镇、村,向困难群众捐款2213万余元、捐物11万余件;结对共建学校695个,帮扶困难学生人数3034人,与585家养老院、敬老院结对攀亲,3495名孤寡老人和“失独家庭”有了“兵儿子”。

  子弟兵还主动参与全市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驻沪各部队组建的反恐维稳、核生化应急救援、水上联合搜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救援、抢险救灾工程保障和信息保障等“六支力量”,在维护治安环境、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路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市委、市政府和上海警备区出台了《关于推动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成立军地协调小组,完善了军民融合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的形成机制、协商机制、推动机制和督导机制,明确了“基础领域、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卫生和人才、社会服务和军队保障、城市建设管理和综合防护、军队应急管理”等7个深度融合的重要实施领域,形成了92个军民融合项目需求,分别纳入了市政府重点项目、“双拥”平台和职能部门协调范畴。

  浦东新区奖励军队科研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320多个,帮助部队科技攻关项目102个,合作军民融合发展项目11个,建立35个“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长宁区支持部队建立21家“军(警)营信息港”,为区武装部建立了卫星通信指挥平台。闵行区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推动军地校三方跨界合作,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虹口区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历时3个月的战时国防动员指挥机构研究性演练,区县级战时国防动员10类25个重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开创了濒海特大城市高效实施国防动员指挥的新模式。杨浦区积极探索军地文化融合发展新路,与部队共建打造杨浦“军地文化圈”,形成了区域文化与军旅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前,本市共建成12个国家级国防动员中心,完成409个与国防需求相关的产品指标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