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展览中心长长的铁移门拉开啦,让更多市民能走进来休憩、阅读…… 传奇建筑变身可漫步、有温度的宜人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展览中心航拍
修缮完工后效果图一组
上海展览中心内处处是景
本版摄影 记者 陈梦泽
扫码看上海展览中心
今年9月,位于静安区延安中路上的上海展览中心拉开了长长的铁移门,将其已经完成改建的部分室外空间向公众开放。由此,市民可以零距离观赏这一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著名地标建筑,在其开放空间漫步、阅读、休憩。转眼近三个月过去了,上展开门迎客的情况如何?其施工结束后的“完整版”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昨天,记者来到上海展览中心一探究竟。
一边修缮一边迎客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展览中心,修缮工程仍在继续中,但部分完成施工的区域已经向市民开放。上海展览中心正门是位于延安中上的零号门,随着常年关闭的铁移门被拉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视觉上豁然开朗,喷水池广场与街面连为一体,从这里向北望去,雄伟壮观的主楼一览无余,是最佳打卡拍照点位。
现场保安告诉记者,目前开放区域包括上展中心大院,以及北侧的两个广场,西侧通道已经开放,但东侧通道目前仍在施工中暂时封闭。“开放之后有许多市民来参观休憩,主要人群是附近社区的居民,每天早晚来锻炼的人很多,还有一些路人在看到铁门打开后就来询问是不是可以进入,总之还是挺受欢迎的。”保安表示,开始许多市民看到门开着还不敢进,经过确认后才欣然进入,他们表示之前不知道上展对外开放,今后一定会常来逛逛。
但和开放式公园不同,进入上展开放空间也是有一些规矩要遵守的。比如,广场舞不能跳,狗不能遛,不能站在喷水池外沿上拍照等。但前来参观的市民都非常配合,保安没有费多少力气管理,打个招呼就会配合遵守,一天开放下来,地上几乎不留纸片垃圾,市民的高素质令这位保安师傅赞叹不已。
一场时隔55年的“二刷”
昨天下午由于天气寒冷,加上又有一场会展正在举行,专门前来参观的市民并不算太多,但记者还是遇到了不少“有故事”的参观者,今年77岁的肖新华老伯就是之一。肖老伯告诉记者,他来自江苏徐州,这次是来上海看病,抽空前来这里“打卡”,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上海展览中心,正巧赶上了上展开放,眼前的这栋建筑勾起了不少往事回忆。
1966年,肖老伯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展览中心还叫中苏友好大厦,这是当年来上海的游客必到的景点,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东方明珠。“那时候这栋建筑在中国太有名了,邮票上都印着它,可以说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肖老伯说,他还记得那时候这里也在举办展会,是一场工业展,汇聚了当时全国最尖端的工业技术,让他大开眼界,因此那次旅行成为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时隔55年,肖老伯最大的感受是“变中有不变”。身后是车水马龙的延安路高架桥,周围尽是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肖老伯说,这样的场景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一片沧桑巨变中,唯有上海展览中心还是他记忆中的模样,厚重典雅,美得摄人心魄,如同一座时代的纪念碑,静静矗立于此,见证着城市的崛起与扩张的脉动。
临别之前,老人请记者为他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今天是他的生日,这场故地重游就是他庆生的方式。此外,他还要把照片发给定居加拿大的同学,因为在他们一代人的心中,都有着有关这栋建筑的情结,留下过青春的回忆,如今更是从它的变迁看到了国家的腾飞,并深深为之骄傲。
打开大门收获更多精彩
在参观者中,记者还遇到了一位专业人士,带着孩子一同前来参观的景观设计师巩天峰。巩先生虽然家住附近,但他之前不知道上展已经对外开放。昨天下午他正乘坐71路公交车路过此地,先是看到上展铁门拉开了,后又看到记者在广场上采访游人,心中一喜便临时决定下车,带着儿子好好欣赏这栋传奇建筑。
巩先生说,他对上海展览中心近期的修缮比较关注,开始还有些担心,怕是难以修旧如旧,会影响建筑的历史风貌,但今日一看顿感安心,建筑的苏式风格保留得非常完美,特别是灯光亮起,犹如一场大型灯光秀,让父子二人大饱眼福。
对于上海展览中心的开放,巩先生说是明智之举。打造社区友好型建筑本就是设计界的一个趋势,此外他还有一个感觉,近十多年来上展作为上海城市地标的地位有所下降,一是因为后起之秀太多,二也是因为它作为上海重要的会展场所不能随便进入,让不少市民难以与其近距离接触。
“说到上海,大家都想到陆家嘴的天际线、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市中心老洋房,但上海展览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因为它象征了一个崛起的时代。”巩先生认为,上海真正以人民城市的身份腾飞崛起,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汇聚了全国最好的资源,成为了中国工业、科技、经济、文化重镇。而曾经的中苏友好大厦,正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是这座城市重要的人文、历史地标。“打开大门,就意味着收获更多精彩、吸引更多人来此阅读建筑,回望历史,更有助于上海展览中心回归其原本的城市地标属性。”
打造宜人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展览中心开放的区域有多大?修缮工程又有何亮点?上展设备工程部经理陆青告诉记者,去年上展中心启动了近20年来首次大修,整体修缮时间在2022年底前完工。上海展览中心开放,满足市民群众对上海展览中心进一步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愿望,让更多市民“走近”“走进”上展中心,零距离感受其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历史风采,同时全方位打造公共活动新区域,实现南北贯通新格局,让上海展览中心成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宜人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展览中心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物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剩余室外可对社会公众开放区域按功能划分为景观区、休闲区、互动区、绿植区、停车区五大区域。在非重大任务和经营活动时段,每日7时至22时对市民开放,市民可从南面延安中路主体建筑入口、4号门和北面南京西路7号门步行进出上展中心大院。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展览中心将依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开放计划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严格按照“有开有关、能开则开、该管要管”的原则进行常态化管理,以此确保政务、会展保障服务品质不变、室外区域的更新开放程度大提升。
据介绍,后续修缮工程将着重提升市民感受度,包括公共活动空间的厕卫设施等附属建筑扩建改造、在靠近延安中路的公共活动空间增设市民服务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更舒适的休憩环境和安全保障,并提供咨询、导览、零售、展示等服务。
同时,还将持续推进上展中心的绿化环境景观改造,重点为“三花园”“三广场”“一环廊”,并对休闲区的东、西两个花园进行升级改造,引入花园咖啡座。以期进一步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高品质休闲服务。在远期规划方面,将对停车区的停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改造、设置沉井式停车库,将公共空间停车资源最大化。在靠近南京西路的停车场规划建设市民广场(中心),与南京西路商圈进行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宜人便捷的绿色生态休闲空间。
(新民晚报 记者 李一能)
近20年首次大修
去年
上展中心启动了近20年来首次大修。
今年
7月,最具特色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率先完成修缮。钢塔修缮工程主要包括1个主塔和4个小塔台基,包括对已经变形生锈的龙骨和钢板进行补强更换,对原有2024块紫铜板进行打磨、整形和贴金。在红五星修缮中,更换玻璃80片、内部灯泡146只、外部芒针24根。修缮后,亮度至少可以保持10年以上,让闪闪红星再一次光彩熠熠。
明年
农历春节前后,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2022年底,整个大修工程将完成。
上海展览中心往事
■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地原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进入公共租界的日军侵占,几经战乱逐渐荒废。
■ 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废墟上开始建造中苏友好大厦的工程,大厦由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设计,在9万平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大厦坐北朝南,正南为大广场,有音乐喷泉。主楼矗立正中,上竖镏金钢塔,与主塔相互辉映,金光灿烂。大厦展厅及附属建筑,层层往后延伸。衬托出整个建筑巍峨雄壮的气势。
■大厦建成后曾经多次易名,1984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历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数百个国内外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上海展览中心曾入选1949-1999年“上海十佳建筑”和“建国五十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01年,展览中心进行了“修旧如故、提升功能”的修缮。2016年,上海展览中心还和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共同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