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度参与设置全球城市议题

2021-11-02 09:56:38|来源:解放日报|编辑:赵春晓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落幕,首发“上海指数”计划二○三○年覆盖全球千城 深度参与设置全球城市议题

【首页头条1】上海深度参与设置全球城市议题

  ■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评估报告》《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丛书发布

  在刚刚落幕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陕西宝鸡生态环境治理与上海书隐楼保护更新成为经典案例,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座经济体量并不突出的西北城市,一幢牵动上海人心的老楼修缮,缘何登上这场联合国的大会舞台?结合本届世界城市日主题,问题便有了答案。“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让城市更有韧性,富有温度,是全球各个城市需要思考的议题。

  时隔6年,当“世界城市日”重回起源地,作为“东道主”的上海给出了哪些答案?

  延续世博会的精神遗产

  11年前,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世界城市日设立的起源。作为率先提议的城市,上海也在不断践行这一理念。

  “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目标愿景,提出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正是对世博精神的延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说。

  世界城市日主要活动的选址就是一次精心安排。开幕式举办地位于虹口北外滩,闭幕式则位于奉贤新城。两个坐标,在上海城市规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都将在城市战略中成为新增长极,见证上海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数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相聚申城,十多个论坛和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在主场活动中,首次发布的“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尤为亮眼,这是一项“进步指数”,不以经济规模为评价体系,而是聚焦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它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旗舰项目结合,计划到2030年覆盖全球1000座城市。

  这并不是简单的成果发布,在11年后的今天,它们更有深意。 下转◆8版(上接第1版)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上海正在承担更高使命,深度参与和设置全球城市议题,代表国家贡献“中国智慧”“上海方案”。

  进一步放大中国城市的声量

  作为链接全球城市的枢纽,上海依托“世界城市日”活动,为许多城市提供了城市治理经验分享和交流探讨的平台,进一步放大中国城市的声量。

  在联合国人居署公布的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名单中,宝鸡从世界各国170多项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亚洲唯一获奖城市,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它确实有登上世界城市日舞台的底气。在城市治理方面,遵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打出了包括商贸市场、“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五拆”、环卫设施改造、建筑外立面、背街小巷改造等组合拳。特别是创新型住房供应项目,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服务。

  在“世界城市日—中国城市发展案例展”上,数十座城市相关实践成果“比邻而居”,因地制宜、特点鲜明。浙江宁波形成了老旧住宅小区“海绵+”建设模式,提高生态品质,增加居民休闲游憩空间;雄安新区把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设为核心定位之一,先植绿、后建城,让城区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扮靓生态底色;多年来,陕西延安积极探索新课题——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用双修工作全面缝合山水、修复生态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曾说过,“碳达峰不是一条两点之间的简单直线,而是精准的曲线选择,这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选择一条绿色的、智慧的、创新的发展路径,是交给各个城市的、考验城市文明高度的考题。”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

  在本届世界城市日落幕之际,恰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大理念提出两周年。作为这一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也是城市治理案例的最佳实践地,上海正在探索一条世界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打造韧性城市,上海正在打造未来城市的样板。作为全国第一座绿色建筑的诞生地,上海正在不断推进绿色城区的建设。“目前,上海市已创建或梳理储备的绿色生态城区有近30个。”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表示,上海已经提前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目标,并将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写入地方法。未来将通过精准施策,加快建立新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限额设计,推进“十四五”五个新城各开展一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区建设等。

  如今,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批经验,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比如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治理等方面走在前沿。推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和品质提升,解决“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聚焦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故事还在继续。

  如今,“一座园”“一方田”“一幢楼”的探索,还在为上海城市治理提供更先进的经验。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冯经明说,在黄浦江畔的黄金地段,上海放弃了超千亿元的土地收入,大手笔投资兴建世博文化公园,计划引入1000多种植物,成为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园,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占地2.4平方公里的三林滨江南片区森林绿地,将成为上海探索区域整体开发理念、提升城市韧性、发展绿色低碳、增强城市功能的一方“试验田”。书隐楼保护则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缩影,让城市在保护历史文脉、提升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实现品质提升。(解放日报 记者 戚颖璞 束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