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打造可供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

2019-07-22 11:06:21|来源:新华网|编辑:李玥 |责编:李胜兰

崇明:打造可供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

  图为美轮美奂的崇明夕景。新华网吴恺 摄

  新华网上海7月22日电(吴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上海市崇明区为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早在2011年,就提出“垃圾分类”倡议,并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崇明模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崇明人面对垃圾分类显得十分淡定,在其他人眼中的“麻烦事”早已成为崇明人生活中的“寻常事”。

崇明:打造可供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

  3月5日学雷锋活动中,年轻志愿者郭旭程在指导老年居民们如何使用“小黄狗”智能回收机。新华网发

  8年时间,率先实现全域生活垃圾分类

  说起崇明开展垃圾分类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一年,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崇明也在城桥镇金月湾等3个小区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现年65岁的周萍是金月湾小区的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也是崇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见证者。周萍说,起初,居民们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周萍经常要对垃圾桶内垃圾进行二次分拣。2016年7月金月湾小区设置专门回收点,周萍又做收拣垃圾的指导工作。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崇明全区铺开,当年12月,金月湾小区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金月湾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进化史”,也是崇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一个缩影。周萍说,现在小区里的垃圾桶越来越少,拎着垃圾袋走向她进行定点分类投放的居民越来越多。

崇明:打造可供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

  崇明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管理员现场指导。新华网发

  乡村振兴,垃圾分类建设“最美乡村”

  根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去年9月答记者问的说法,全国还有近1/4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之难,总能罗列出一大串原因:农村地域广阔,房屋分散;设施缺乏,处理能力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环保意识单薄……

  而在拥有广袤农村的崇明,垃圾分类几乎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崇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不但没有拖后腿,更成为了崇明特色,建设成一座座垃圾分类体系健全的最美乡村。

  其实,相较于城区,崇明农村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难度确实很难,最难的还在于农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过去,垃圾直接倒进河里造成河道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随地乱丢垃圾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港西镇北双村党总支书记李小英说,改变习惯绝非朝夕之功,北双村的村干部、小队长、志愿者挨家挨户“磨嘴皮”,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村民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会烂的是湿垃圾,不会烂的是干垃圾”让老人小孩都能分得清。

  2016年,崇明垃圾分类试点从城镇向农村跨越,横沙乡全域率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逐渐形成了“户分户投、村收村拣、乡运乡处”的干湿垃圾管理制度,并探索以宣传引导、奖励规约等方式,让村民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横沙乡的成功经验,让崇明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这件事上更有信心了。2017年6月27日,区委、区政府在横沙乡召开崇明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现场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2017年底,这个上海偏远郊区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截至去年7月,崇明村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就已达95%以上,能主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达90%以上。

  先行先试,打造垃圾分类的“崇明模式”

  近年来,崇明致力于探索可供上海乃至全国可借鉴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这是崇明兑现“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承诺的主动作为。

  横沙试点“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管理模式,即由村民将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到家门口的干湿垃圾桶中,村里的垃圾收集员每天上门收集并分类存放。新村乡新浜村却大胆尝试,率先在农村地区实施“定时定点”投放。一个简单改造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辐射周边30户村民,平均投放距离不过几十米,最远的也只有百余米。

  从“保姆”式的上门收取到主动前往投放点投放,看似省去了“上门收集”一个小环节,却是百姓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动迈出的一大步。2019年,崇明将新村乡的这一做法向全区推广,镇镇有试点,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和“撤桶计划”。

  为了做好末端处置,崇明对标国内国际,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依托覆盖全区各乡镇的21座新建湿垃圾处理站,崇明实现了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湿垃圾,确保湿垃圾处置不出镇。干垃圾则运往崇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进行处置。此外,对于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以及其他垃圾,都已纳入相应处置利用体系。

  同时,崇明在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的基础上,还打造出一个“互联网+大环卫”的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等信息通过这个平台集成,实现对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的全程动态智能管理。各乡镇湿垃圾处理站运作情况,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全部接入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区相关管理部门可实时通过该平台查看各站点湿垃圾收运、处置情况。

  此外,各乡镇湿垃圾处理站均安装了智能化称重系统,这套系统在湿垃圾运输车进入站点后,能马上对卸载的湿垃圾进行称重,数据第一时间传输到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并自动生成汇总。通过称重系统,一方面可有效监管各乡镇湿垃圾处置实效,若发现湿垃圾产量在短期内骤升骤降,或同期对比数据明显下降,则说明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出现了问题,可及时介入查明纠正;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掌握湿垃圾产生的规律,从而及时调整作业力量配置,提升管理效能。

  在垃圾分类宣教方面,崇明区编制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分学段的垃圾分类区本教材,实现课程的全覆盖,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供了崇明案例。

  2017年,崇明区率先推出了《垃圾分类》(中学版)学习用书,用作全区初中每周一节垃圾分类拓展型课程的教材。2018年,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版本的教材也相继出炉,实现了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全覆盖”。

崇明:打造可供复制的垃圾分类“崇明模式”

  崇明区编制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分学段的垃圾分类区本教材。新华网发

  负责教材编写的顾志平老师介绍:“在生态教育中,我们就有‘垃圾是个宝,不能随便扔’的概念,但直到这三本区本教材出炉,才真正把垃圾分类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说明白了。”

  崇明正在探索更多鼓励约束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市民更好、更自觉地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中来,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覆盖这一目标。力争到2020年底,崇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要保持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利用相对封闭的“岛屿优势”,建成“崇明特色”分类减量垃圾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全国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