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共正在举行和谈。交通大学举办了一场‘真假和平辩论会’,当时穆汉祥担任正方主辩人、史霄雯主持会议。因为在公开场合发表反蒋言论,穆、史二人都被列入黑名单……4月26日大逮捕,穆汉祥在学校附近小饭馆吃饭时被特务抓捕,史霄雯于5月2日在外出的电车上遭敌逮捕。”5月7日下午,一场特别的思政课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开讲。
思政课现场
在人文学院学生们瞻仰位于校内的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刘统教授声情并茂的再现了1949年的交通大学穆、史二人被捕的情景。
时光荏苒,1949年到2019年,这是一堂“穿越”70年的思政课。随着刘教授描述,这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学生们在行走中观察、在历史中感悟、在实践中思索……
思政课现场
第一站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陈毅市长题词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1925年底,中共交大党支部成立,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产党组织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交通大学被称为上海的“民主堡垒”,不是交大人自封的,也不是后来的党史研究者加上去的,而是在上海的爱国民主运动中自然形成的,是当时上海的革命学生、群众推举、公认的。1948年,美国为了利用日本反苏反共,背离《波茨坦宣言》有关彻底摧毁日本战争力量的基本原则,援助日本复兴和军国主义复活,交大成为上海反美抗日运动的主战场。“民主堡垒”就是这样喊响的,交大的大操场当时也被上海学联命名为“民主广场”。
上海解放前的一个月是黎明前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1949年4月26日凌晨1时许,大批国民党武装军警以装甲车为前导突然冲入交大,在校园内大肆搜捕。在“四·二六”大搜捕中敌人带来的黑名单有108人,实际被捕的交大师生有50余人,由于事先得到消息,列入黑名单的重要“共党分子”大部分没有抓到。
穆汉祥,1947年入党,1948年起先后担任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中共徐龙区委委员,1949年开始分管学生自治会工作,组织工人协会及人民保安队,为迎接解放做准备。史霄雯,1948年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会员,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1949年参加党领导的秘密宣传小组,收听新华社广播,将解放战争形势编印成《每日文摘》《每周新闻》在校内散发。
两人被捕后,被关在警察总局的死牢内,受尽刑讯逼供也没有妥协。各方为营救他们想尽办法,交大校长王之卓亲自给毛森打电话,但毛森矢口否认有这两个人。5月20日他们在闸北宋公园(今闸北公园)被秘密杀害。5 月29日上海解放第三天,交大学生自治会在工人指点下找到了两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徐汇校区校园中。1950年5月,陈毅市长为二烈士墓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第二站工程馆: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的驻址
听着刘统教授的讲解,跟随着他的步伐,学生们来到了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驻地旧址——工程馆。
思政课现场 葛俊俊/摄
如何接管好大上海,是对解放军的更严峻考验,吸取南京等城市接收的经验教训,华东局、华东军区和三野前委制定了《入城守则》《城市纪律》和《外交纪律》等文件发到各部队。陈毅对部队入城后的纪律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入民房”。
刘统教授讲解到,陈毅说这一条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交大工程馆,是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的驻址。1949年5月25日夜到26日晨,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又由南翔分批乘汽车进军上海。
陈毅问周林:“接管上海市政府的队伍先进驻哪里?你熟悉。”
周林说:“先进驻徐家汇交通大学,然后分头接管。”
当时下着细雨,道路泥泞。车队到达交通大学,没有占用师生宿舍,而是住在二楼讲堂,度过了进入上海的第一个夜晚。
思政课现场
以上历史细节被详尽的记录在《战上海》一书中。当天,为了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边走边讲“战上海”系列实景对话由《战上海》的作者刘统教授亲自主讲,意义更是非凡。
用“大解放史”的写法 展现70年前的风风雨雨
刘统教授坦言,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展现70年前的风风雨雨,从前辈们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寻求他们留下的遗产和精神财富。
《战上海》
回顾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刘统教授最注重的是保留原始史料和记录。“当年共产党的政策和指示都是开诚布公的,政府的公告、首长的讲话都在《解放日报》上,批评和处分的决定也都是公开的。当年没有官话套话,都是开门见山的大实话”。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叙述上,刘统教授都尽量引用原文,尽可能体现历史的原貌。
刘统教授说,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敢于战斗不被任何困难吓到;看到了纪律严明、恪守规矩的共产党人,不入室不扰民,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看到了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共产党人,有章有法、因地制宜取得各条战线的全面胜利;看到了光明磊落、有错必纠的共产党人,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书本追求叙述的特色和细节,努力把我们的共产党还原成一个一个鲜活的人,一个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
《战上海》以上海解放作为切入点,用“大解放史”的写法,全方位展示了各个战线和领域的转折和斗争,生动的记录了大量真实的故事和细节,同时深入挖掘了可供总结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把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内涵写出来。
引导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当天在《战上海》座谈会上,来自社会各界嘉宾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70年前的上海从百废待兴到重新恢复生机的“大解放史”,热议中国共产党人“战上海”精神及其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战上海》 座谈会现场 葛俊俊/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刘统教授的新著《战上海》以史学家独特的视角,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七十年前,一群意志坚定、充满智慧的共产党人,在没有现成经验和各种困难面前,怎样成功接收和管理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共产党人在上海的一系列创新性探索,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指出,“战上海”所蕴含的历史遗产和民族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对于新中国一路走进新世纪、迈入新时代具有刻骨铭心的启迪作用,放在今天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认为,“《战上海》讲述的上海故事、总结的上海经验、凝聚的上海智慧,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何向莲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此书本,把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上海精神和经验更好更广传播出去,帮助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格局的当下吸取历史经验,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突破。
据了解,《战上海》上市以来已重印4次,印数达5万册。为什么《战上海》取得了气势如虹的成绩, 成为一本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主题读物。何向莲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上海解放之于全国解放有着特别意义和地位。其次,《战上海》的侧重点是上海解放第一年。第三,《战上海》的精髓是“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战上海”不仅是军事战,还是政治战、金融战,刘统教授通过深挖档案,第一次用生动真实的历史、通俗的语言,全面、细致反映上海解放第一年稳定经济、改造社会、镇压敌特等各条战线上的斗争,使读者沉浸其中,深刻体会到没有大城市管理经验的共产党为什么能赢,是怎么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