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遍布全国的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奋斗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据统计,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800余家。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革命遗址新貌”栏目,刊登各地在新时代保护革命文物,开展社会教育方面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梧桐掩映处,小巧精致的石库门民居,青砖黛瓦,黑漆大门挂着铜环,金黄的朝阳下,鲜红旗帜高高飘扬。上海,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正是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召开。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由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一大会址是我们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守护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动情地说。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的保护管理;对有关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征集、保管、陈列和对中共创建历史进行研究;对中外观众的讲解和接待。1961年,纪念馆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历经多年征集,如今,纪念馆已有馆藏文物12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21件。纪念馆内,当年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的那间18平方米的客厅,所有家具物品陈设均根据当年原样布置。正中放着一张长方形的西式大餐桌,四周围着一圈圆凳;桌上放着茶具、一对紫铜烟缸和一只饰有荷花叶边的粉红色玻璃花瓶。房间虽小,意义重大,陈设虽简朴,但气氛庄重。
展厅中,《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作为基本陈列,在998平方米展厅中展出展品278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1件。特别是由陈望道翻译完成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这里展出的是珍贵的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正是这本朴素的小册子,深刻影响了一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转变,进而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
如同一块有着巨大引力的红色磁石,纪念馆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们。人们前来感受建党的初心,体会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背后的不竭力量。党员们戴着党徽、亮明身份,在党旗下宣誓、石库门前合影。年轻的外国友人们背着背包前来参观,探索着新中国的精神高地……
“近年来,纪念馆的观众量不断增长。2018年,纪念馆观众接待量达到147万人次,最高日接待量达到了上万人次。”徐明介绍。
这条路,是一段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百年时光,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见证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见证老石库门周边街道变身繁华的上海新天地。在璀璨的现代都市中,纪念馆庄重而不失亲切,将红色的基因与血脉,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头。
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复兴梦想。纪念馆还通过举办临时性的专题展览,包括“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等,将研究成果、文物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宣讲资源,将这浓厚的红色不断辐射、延伸,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徐明表示,配合纪念五四百年专题展,纪念馆举行了“致敬‘新青年’:说说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儿”专题宣讲,举办“最燃团课”微视频展评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故事,弘扬建党精神。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