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实体经济正积蓄深厚能量
解放日报  2019-05-20 10:25:51

上海实体经济正积蓄深厚能量

  ■本报记者 刘锟

  在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一块写着“重大项目、禁止航拍”的工地上,异常繁忙。5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坑坑洼洼的“烂泥地”,转眼间一座现代化工厂的雏形已现。

  这里,就是备受全球瞩目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这是我国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商独资车厂。

  “从签约拿地到开工”前后不足5个月,如今又不到5个月,新工厂封顶在即。“上海速度”让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感叹不已。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在美召开的Model Y系列车型新车发布会上,马斯克还特别向现场嘉宾“秀”出了上海工厂的施工现场,“年初还是一个大水坑,现在完全变了模样,进展神速吧!”话音刚落,引发台下一片欢呼。

  就如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建设,上海的工业投资也是“稳而快”。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这是在去年上海工业投资创近十年新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强势领域优势更强

  先进制造增长依旧抢眼。

  重点行业中,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品增长较快。一批体现“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重大项目,在上海制造新版图上加速集聚。

  厚积薄发、向更高端迈进。石油化工制造业在连续下跌3年后回升,同比增长60.4%,有机化学原料和专项化学用品行业规模成倍上升。就在今年2月,全球化工巨头英威达宣布将最新的己二腈技术带到上海化工区,计划投资超过10亿美元,年产能至少30万吨,2023年投产。在外界看来,上海的土地、人力成本并不低,但在英威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毅志眼中,上海的优势仍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营商环境都极具吸引力。

  不断扩大开放度、引进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上海化工区的导向也十分明确:绝不盲目发展,坚决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符合环保要求,聚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带动效应的产业项目。“只要不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哪怕是投资再大的项目,也坚决放弃。”上海化工区负责人透露,这几年主动放弃的大项目一张纸可能写不下。精挑细选的结果是“明星荟萃”:巴斯夫、科思创、亨斯迈、三井化学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在这里分工协作,建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化工产业链。2018年,园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135.5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产出125.9亿元/平方公里。经济效益更比肩国际,区内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人,工业税收达到100万元/人。

  生物医药也一改前几年下降或缓慢爬升的走势,一季度生物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1.3%。一批处于行业高端领域的生物药品、基因工程药物项目加快建设。其中,生物药品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5.7%,行业领军企业药明康德投资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工艺研发与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正加快建设。

  而在基因与细胞领域,不久前,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公司宣布,用于治疗BCMA(B-cell maturation antigen)阳性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抗人BCMA 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研发带头人刘雅容博士深切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变化,创新药的审批速度已经与国际一流对标。“从递交申请到获得批文,用了仅半年时间,增强了企业创新积极性。” 

  先导产业迎头追赶

  除生物医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上海代表国家加快攻关突破的领域,大手笔的投资和成果加速涌现。

  几天前,上海本土AI企业依图,干了件大事,还登上了新闻联播。依图宣布推出其首款AI芯片“QuestCore”(求索),并基于此推出云端边缘端两款视频解析硬件,成为中国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中第一家尝鲜自研AI芯片的公司。创始人朱珑表示,摩尔定律的终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算法即芯片时代,依图要成为中国最成功的AI芯片公司之一。

  依图忙着研发,而在张江科学城的中区,一块占地仅仅6.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一栋栋风格独具的楼宇正紧张地装修。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上海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透露,今年8月左右,张江人工智能岛将正式开业,争取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先导区。“所谓的先导区,就是要集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并能够引领未来的发展。”底气来自其近期引进的一批大牌企业:IBM研发总部、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微软AI&IoT实验室……除了这些跨国企业巨头,国内的阿里巴巴平头哥芯片研发等BAT项目以及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信息、黑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目前都已与智能岛签约,成为首批“岛民”。

  而在被称为难度最高的制造业——集成电路领域,上海正加速追赶。

  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在较高基数上同比增长29.7%,尤其是一批“高精尖”项目不断提速。坐落于浦东康桥的华力二期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自去年正式建成投片后,目前正从月产能1万片向4万片爬坡。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表示,这条生产线的建成,也标志着华虹集团的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将覆盖0.5微米—14纳米各工艺技术平台,制造规模进入全球前五位,工艺技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过去两年,华虹集团营收增速连续两年位列全球10亿美元以上芯片代工企业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个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企业,“华虹也正在为国产设备、材料等上下游构建起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体系。”

  集成电路是国之重器,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表示,上海始终将其作为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产业。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和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区域。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等技术水平和产业能级领先全国,芯片设计基本与全球同步,中芯、华力营收居全球前六。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0%,企业数量超过600家,14纳米量产工艺、90纳米光刻机、7纳米刻蚀机、300毫米大硅片、16纳米国产CPU等多项技术和产品打破境外垄断。

  开放魅力日益显现

  透过一季度数据可以发现,上海国资在承接国家战略上更加主动、勇担开路先锋重责。在集成电路、航空等战略产业积极布局,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91.7%,出现了近年未见的高增幅。

  除了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水电供应业大项目外,在汽车关键零部件、航空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完成大笔投资,包括上汽变速器混合动力EDU-GEN2项目、中国商飞大型客机研保条件建设项目、中航商发临港基地等。

  “扩大开放100条”也日益彰显出全球化的“魅力”。今年1—3月,外商投资同比增长22.5%,聚焦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上海优势产业领域,投资偏向于智能制造方向的改造,比如,上汽通用新一代中高级平台车及其变型车技术改造项目、博朗新型电动剃须刀自动化生产线、海拉电子汽车电子扩产升级项目、上海现代电梯年产2万台套现代电梯产品项目、奂亿科技平板显示器改扩建项目等完成投资都在亿元以上。

  当前,上海正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汽车、航空、传播、绿色进口再制造和维修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尤其是,特斯拉外商独资项目的顺利落户为引进外资、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供了案例支撑。目前,临港正加快与商用飞机发动机制造、船舶发动机制造相关的外国高端企业技术科研机构、相关配套企业洽谈,加速一批重大外资产业项目落地。

  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定海神针。得益于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出台,上海正在为未来发展积蓄着深厚的能量,处在主战场的各区正掀起新一轮产业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的热潮。

  今年以来,浦东、奉贤、金山、松江、闵行、宝山、嘉定等区先后举行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或启动仪式,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截至5月中旬,各区签约落地产业项目202项,总投资约1989亿元;集中开工项目70项,总投资694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市重点推进的50亿元以上在建和拟建产业项目27项,总投资超过4884亿元。

编辑:刘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