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首个全覆盖街道 程家桥模式跑出垃圾分类“加速度”

2018-12-13 10:52:16|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程家桥模式跑出垃圾分类“加速度”

  在程家桥街道7.6平方公里的辖区地图上,3天前,当党工委书记张源将小红旗插到“虹桥中园”后,街道42个居民小区真正实现100%生活垃圾分类。同时,程家桥也成为申城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全覆盖的街道。

  历时14个月,回顾申城首批试点垃圾分类的6个区,程家桥街道确实跑出了“加速度”。但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难急愁问题不言而喻,也无法回避。是什么让辖区居民、沿街商铺、商务楼宇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昨天,记者带着疑问一探究竟,听听100%背后的故事。

  ◆上航居民区:31本台账讲述垃圾的故事

  昨天9点刚过,上航新村329弄302室的门开了,73岁的夏老伯裹着羽绒服,一手提着2个塑料袋,下楼朝小区垃圾厢房走去。他刷了刷卡,垃圾厢房的湿垃圾门开了,夏老伯先将一只袋子里的餐厨垃圾倒入桶里,在确保塑料袋抖空后,随即将其和另一包垃圾一起扔到干垃圾回收桶里。

  422天之前,夏老伯居住的小区成为申城首个推广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的试点小区。如今,小区所在的程家桥街道已经有42个小区3万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之中,日均回收干湿垃圾30吨。这个定时、定点、定类、定人、定制度的“五定样本”在全市被多次提及,力争推广。

  住户一星期不倒垃圾?

  “不容易,确实不容易。”谈到这400多天,居民区书记朱雪菊并不避讳经历的种种不易,她将这些和垃圾有关的故事都记录在台账里,足足31本。

  思想不统一、作息时间不固定、房屋性质多样,成为小区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三大阻力。在“6”号账本里,每一页上都有朱书记画的“正”字,记录着每一天小区的投放量,10月26日144次、27日145次、28日166次……在“2”号账本里,则通过对辖区内住户上门走访,依次标注其每天投放垃圾的时间。

  在推广的头两个月,朱雪菊从台账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怎么有些住户连着一个星期都不出门扔垃圾?一打听,答案让人诧异。原来,因为嫌分类太麻烦,一些居民竟然把垃圾直接带出小区,扔在了马路上。

  “其实,很多居民内心不是不愿意分,有些是有抵触情绪,有些确实不知道怎么分。”为此,小区发动了80名志愿者,以婆媳档、姑嫂档、夫妻档甚至是祖孙档形式,相互帮助。为了能更好地让居民简单直接地了解分类方法,每天上午7点-10点,晚上5点-8点,都会有志愿者在垃圾厢房旁边值守,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初检,现场手把手教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久了,大家慢慢都接受了。”朱雪菊说。随着习惯养成,志愿者们现在早就撤离了。

  温馨提示比批评更有效

  在31本台账里,“4”号账本最特别。打开一看,里面贴的全是一张张外卖单、快递标签,而且全是用过的。原来,这些都是志愿者们从分类投放不合格的垃圾堆里翻出来的。“上面的张先生、王小姐都是住在小区的住户。”志愿者张夏萍告诉记者,顺着这些蛛丝马迹,大家草拟了一份份与众不同的“温馨提示”。

  很快,这些提示“精准”地张贴到了住户相对应的楼栋底楼大门口。和指名道姓批评不同的是,上面对于究竟是谁没有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只字不提,只是客气地说:“希望相关住户能够引起注意,按时投放。”

  “其实,这样的提醒更容易引起当事人关注。”朱雪菊一语道出原委,“因为只有做错的人才知道这是在说自己啊。”

  参与执行率从20%到100%

  一本本台账,记录的是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也是居委会建章立制的见证,更是朱雪菊和志愿者们破解难题关键所在。

  随着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深入,原本挡在推广路上的三个阻力正在逐渐消失,账本上投放量的数字和准确率也在与日俱增。从2018年4月开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执行率从最初的20%达到了100%,张贴在大门口的“温馨提示”慢慢消失了。

  台账还在一页页记录着,在垃圾分类推广的道路上或许还会有新难题出现。新住户的搬入,宣传的脚步还得继续跟上;100%全覆盖之后,如何避免“回潮”的现象;分类时破袋率是否还能进一步提升……

  ◆194处沿街商铺:“路长”边逛马路边看问题

  下午3点不到,邓建德正在剑河路上的奶茶铺里忙着制作热饮和炸鸡。远处,一曲轻快的《Seeyouagain》飘来,随着声音逐渐响亮,老邓加快了手里的活。调完这一杯后,他擦了擦手,将脚边一个黑色大塑料袋口扎紧,拎起后缓缓走出了店铺。10秒不到,一辆人力三轮车停靠在店铺门前,黑色大塑料袋稳稳地被抛进了车。

  “没啥问题,分得挺好。”回收人员老刘解开袋口翻抖了几下,确认干垃圾没有混入其他异物。老邓转身钻回了商铺,洗干净手继续调起了奶茶。如今,每一天邓建德都能和辖区里的194户商铺享受到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的服务,每一天,这首《Seeyouagain》就是他们的“街头暗号”。

  中年男领导爱上“逛马路”

  变化发生在半年前,此前商户大多是将干湿垃圾混装一袋,拎去附近居民小区的垃圾厢房,又或是往扫街环卫工人的垃圾车里一扔。

  作为辖区分管市容市貌的副总路长,程家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宜勤在这段日子开启了每周一次的“逛街”模式。和普通人逛马路不同的是,王宜勤走在辖区11条马路上,盯着看的都是沿街商铺,因为这里实行了商铺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全覆盖,194家沿街店铺到底执行得如何,全都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前两天,他逛着逛着在一家水果店门口停了下来。原来,按照分类规定,甘蔗皮属于湿垃圾,应该收集后由人员回收。而水果店小工刨皮时大多为了省力,直接将甘蔗皮削在地上,如此一来,很容易将果皮积压,忘记定时投放。发现问题后,王路长便督促职能部门对水果店负责人进行约谈,同时不忘叮嘱上门回收人员放慢脚步,多看一眼。

  决策制定不能太理想化

  “没想到,一把年纪反而喜欢上逛马路了。”老王憨笑着说。在推广垃圾分类这点这段日子里,他深有感触,“坐在办公室里,有时想的一些举措就特别理想化,实际操作起来未必能行。”

  原来,起初沿街商铺在实施垃圾分类后,街道安排运输公司上门回收2-3次,而每天首次的时间确定为早晨7点-8点。可执行了一星期,回收量寥寥无几。

  对商铺来说,明明扔垃圾更方便了,怎么反而没人扔了?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店铺吐露了心声:“这个时段还没开门”、“这个时段,早餐生意特别忙,没空管”……这些话实实在在“扎”进了老王脑海里。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迅速调整,很快,根据商铺实际情况,上面回收的时间变更为了“9时-10时、14时—15时、18时到19时30分”,完美避开了商铺做生意的“黄金时段”。“一个门面一年租金不便宜,既然要让大家心服口服地把垃圾分到位,我们的政策肯定也要接地气。”王宜勤说。

  明年力争分类全覆盖

  据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底,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源头分类实效模式更加明晰,定时定点模式得到基本认可,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已达4400吨/日。

  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现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计划本月下旬三审,明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代会审议表决。

  下一步,本市将根据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质增速,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完善全程社会参与性监督,力争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全覆盖,并于2020年全面达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