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亭文化到厅文化、群文化 长宁区天山星城打开小区治理“三扇门”
长宁区新泾镇的天山星城有条被居民称为“同心路”的、120米长的小道,前些天,小区的居民一起动手“扮靓”了这条小道的“颜值”,大家就地取材,利用小区现有的56块石头及两平方米麦饭石,摆放成两个靠在一起的“心”。小区居民们还在石头上画上一颗颗心——五颜六色的心代表着百人百心,在党建引领下齐心协力,凝心聚力,携手共创家园梦。
图说:小区居民一起扮靓同心路。新泾镇供图
谁又能想到如此和谐的小区还曾经是个各种利益诉求纠缠、矛盾频发的“火药桶”呢?
建于2006年的天山星城有2000多户居民,人口超过500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动迁房和居民商品房混合小区,其中原动迁农民户近50%。2012年居委会刚进驻时,有三个“突出”问题摆在面前:突出的群体性矛盾、突出的不文明现象引发的矛盾、突出的邻里纠纷矛盾。这些年来,通过“亭文化”带动了居民自治,去年在“亭文化”这张特色“名片”的基础上,又打造了更贴近居民、更个性化的厅文化和群文化。
小区里有5座分散在各处的亭子,都起了好听的名字:梦贤亭、梦爱亭、梦悦亭、梦思亭和梦馨亭。当初之所以要打造“亭文化”,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苦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费卫新介绍,2006年首批农民户搬进小区后,因为活动室与开发商发生矛盾。2012年,天山星城居委会成立,费卫新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那时是小区矛盾最集中的时候,有些居民对这个“新官”也不太买账。费卫新发现,小区5座凉亭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居民们爱扎堆聚在凉亭长廊里吐吐槽说说闲话。没有办公桌,费卫新干脆就到凉亭“现场办公”,亭子成为联系、拉近居民与居委干部的“纽带”。关系融洽了,居民们都愿意找居委会帮忙了,关系也慢慢破冰。
图说:重阳节小区居民吃百家宴。新泾镇供图
2014年,经过居委会反复协调,开发商出资改建活动室,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道路坑坑洼洼、凉亭渗水等问题也一揽子解决,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同年,居委会也有了办公地点,但“亭文化”却延续了下来,以亭为轴心,形成活动点,建立了自治联盟,也就是居民区治理“亭文化联盟”、“五亭工作法”。5座亭子分别以共治、共乐、共助、共学、共建为主题,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今天在梦贤亭一起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明天在梦悦亭摆开桌子包粽子比赛,如此接地气,让每位居民都有了归属感。费卫新举了个例子,“农民习惯搬个小板凳坐在防盗门口晒太阳、聊家常,商品房居民每天从小板凳边走过,就像被夹道欢迎一样,感觉怪怪的。”商品房居民在居民区理事会、在职党员议事会等场合多次提出这一情况,于是居委党总支通过发动农民楼组骨干、党员力量,让农民做农民的思想工作,清理了一批“小板凳”。小区面貌改变了,大家也心齐气顺了。
“亭文化”让居民感觉到“自己事情自己做主”,“亭文化”的延伸项目“门厅文化”就这样在居民提议下被采纳了。门厅是每家每户的第一道风景,“可是楼道及门厅内堆物、乱停非机动车,一度成为顽疾。”费卫新说,小区楼道无堆物、无乱停车的8个楼道首先被列为“门厅文化”项目。
每栋楼的“门厅文化”都是居民根据楼组特点而设计,居委会提供“硬装”,“软装”由居民区发动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带头,每个楼组承包。门厅在布置时都得到了居民支持和踊跃参与,老中青居民聚集在一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观点……一转眼,原来还不充实的展架上多出了小盆景、小镜框、手工作品、各类书刊等,文化气息和温馨感一下子充满了门厅。除自我欣赏外,大家还主动学习其他门厅的布置氛围和风格,取长补短,居民们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了文化素养,邻里也更加和睦,形成“一门厅一特色”,同时也纠正了门厅内乱停乱放的陋习,做到小事不出楼组、大事不出小区。
记者在20号楼看到,门厅里摆放着书架,上面整齐放置着书籍杂志,还有小公仔和盆栽,居民累了还可以坐下歇歇脚。除了20号楼,还有7号楼的书画会友、24号时光轴、26号老上海风情等9个“门厅文化”……小区以“门厅文化”为契机,“打造一批再带动一批”,逐步在小区内推广,争取衍生到小区内的每个门栋,通过楼道小环境辐射到小区大环境,提升小区文明程度。
图说:厅文化楼道。新泾镇供图
天山星城居民区党组织通过亭文化、厅文化,实现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最终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还需走进千家万户,解决群众需求,那就是群文化,构筑群众服务新空间。”费卫新说,居民区党总支手执党建红线,落实两类群体:先锋群体和居民群体。在职党员到亭中报到、到亭中议事、到亭中认领服务项目,驻区单位与居民区党组织“三会一课”联组共学,实现党组织、党员的融合,带动群众融合;居民是小区治理的基础群体,党组织拓宽收集民意需求的渠道,面对面听取群众急难愁,力争民意征集全覆盖。截至目前,亭文化联盟的党员参与率达70%,群众参与率逐年增长,党建联建单位17个,自治团队28个,落实为民服务实事项目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