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位列亚洲医学创新城市前茅
“我们力争使上海医疗教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满足海内外不同人士的高端服务需求。”近日召开的“首届亚洲医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对记者透露。据悉,今年上海已启动“腾飞计划”,预计在三年内投入近13亿元,用于临床学科建设;未来城市还将发挥亚洲枢纽功能,促进健康服务业向着更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产学研需宽容的社会氛围
权威调查显示:上海目前位列亚洲医学创新城市前茅。日前公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共有18家来自上海的医院位列百强。“医学教育力量强、基础研究底子厚,两者结合怎样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是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一大课题。”邬惊雷表示,对标国际一流医学学科,几个标准不可或缺。首先,集聚尖端人才,学术成果多而精;其次,成果转化能力强,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普及性应用;最后,学科具备影响力辐射力,制定标准规范与体系,引领学科发展。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为例,中心主任、“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的ESD、POEM、STER内镜微创技术享誉全球。目前,“周平红内镜工作室”在美国、埃及、意大利、德国、希腊等国落地生根,由中国、美国、意大利三方发起的“全球内镜联盟”,将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并推广内镜微创技术,推动全球内镜行业发展。曾赴欧美国家救治未果的患者,不惜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慕名求助“Dr.Zhou”内镜品牌治疗。
建设学科之时,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医疗机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融为一体,方可成就一流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说,医学创新的城市不仅仅是指科研,而是涵盖新型药物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开发等,这些需要大量临床研究型人才,医学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道普斯女士直言:“医产研”需要有宽容的社会氛围与环境,医疗机构有知识的预见性,企业有资金支持,明确知识产权转化占比、公司获利的界限,完善道德伦理,妥善处置多方利益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有利“医产研”获得最大成效。
城市医疗保障能级提升
论坛上,一组漂亮数据“惊艳”全场:上海的卫生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并不高,但市民健康水平三大指标常年居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最新统计显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37岁(其中男性80.98岁,女性85.85岁);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2016年,上海一跃成为全国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在内的服务能级得到有效验证。业内专家评价:从卫生经济学分析角度来看,上海城市卫生投入产出相当高效。
建设亚洲医学中心,一流高效的医疗服务、一流完善的医疗保障是核心环节。邬惊雷透露,未来建设整体医疗服务体系将是重点。所谓整体医疗服务,即从初级保健、康复和护理、转诊系统到信息整合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整合式医疗服务。目前,部分国家在这一领域已有一定探索。至于医疗保障,上海市基本医保实现全覆盖,且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和居民自负比例趋于合理,城市正在探索商业健康保险成为有力补充,实现城市医疗保障的“能级提升”。
怎样探索出符合上海地区特色的整合医疗服务?记者了解到,创新举措已经落实。上海已将16个行政区域按照人口地理分布、城市交通规划,划分成58个医疗服务区域。医疗服务区域划分后,犹如串起全生命管理的“珍珠链”,确保居民1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一家医疗卫生服务点,半小时即可抵达一家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完备的服务体系硬件完成后,下一轮将逐步强化内涵建设,通过强化多学科一站式服务,提供日间诊疗、社区慢性病管理等,加强不同等级和功能医疗机构服务的整合和连贯性,探索精细化、人文化医疗服务,破解医疗服务人满为患的现象。
输出特色化的医疗服务
亚洲医学中心的枢纽性地位,意味着不仅促进上海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发展,同时也应为周边国家提供可靠保障发展。近年来,上海医疗国际交流频次连年增加。不久前,作为全市首家外资三级医院——嘉会国际医院与美国麻省总医院已实现多学科领域的“亲密合作”。亚洲或全球规模的学术交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频度增加,业已成为专科对外交流的标杆典范,扩大了上海的学术影响力。
拓展交流、互通有无,可实现区域健康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专家表示,上海输出的医疗服务是地域化、特色化的。例如,与中、东欧等国家合作建立中医诊疗服务,使海派中医在海外落地生根、服务当地百姓。另外,上海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需求,派出专家学习他国航空救援成熟经验,同样获益匪浅。道普斯女士在论坛上透露,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在洽谈相关合作。她同时认为,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医院,巨大的患者群体、医生群体,多家医院正在过渡到“电子病历时代”,国际间合作共同利用这些大数据,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杰出贡献。
今年7月,上海已颁布“健康服务业50条”,未来推进社会办医过程中,城市还将持续出台促进措施,实现整体医疗服务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作为国际大都市,我们将在医学教育和培训、科技研发与交流、临床服务和支持、适宜技术应用和推广方面,加强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上海也努力让每位在此地学习、工作、生活的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士,享受到高效、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