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之重器”发力 院士圆桌会议献计大科学装置建设

2018-10-24 09:07:08|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为“国之重器”发力 院士圆桌会议献计大科学装置建设

院士圆桌会议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推动重大科技突破和助力国计民生的国之重器。目前,上海是国内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最多、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在张江建有“上海光源”和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设施“蛋白质设施”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日前,上海市科协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举行。10余位中外院士围绕大科学装置如何发挥最佳效能,助力科创中心建设纷纷建言。

  今年4月,伴随着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未来,它将与已有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起,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创造战略机遇。

  重建设更要重运行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

  多位院士一致认为,在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同时,要下大气力来做好实验终端,从而提升大型科学平台的综合性能,提高科学产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大科学装置不应仅仅追求单个指标的世界第一,在建设成功之后,只有产出真正的、前沿的科研成果,这个装置的先进性才能够真正体现。这也是上海成为真正的科创中心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院张继稳则表示,重大的建设集群以及科创中心也要推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应用的出口上,建议光源和未来的大科学装置集群,能够有所聚焦和选择,同时去关注产业问题,而不仅仅是基础研究的问题。

  科研成功的产出也离不开国际合作。约翰.埃利斯:上海需要更好的环境鼓励国际用户和国际科学家,共同参与合作,用好大科学装置。来自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专家、科研人员一起来讨论和产生头脑风暴,就可以促进更好地研究的进行。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国际合作来到上海,构建世界性的科学集群。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

  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指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相关单位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系、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才能够建立起来。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完成关键技术的预言预演、土建和通用设施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避免土建工程严重拖期,或者大量的超支。

  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对相关建设人员来说是极大的锻炼。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能够培养起一支非常好的人才队伍。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需要长期积累,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基础出发点。

  长三角共建形成科技基础设施圈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李儒新表示,长三角区域中上海是一个创新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周边其他的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是作为创新节点城市。他建议通过大科学装置,发挥上海对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实现协调机制。这将能很好地解决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而且能更好地发挥装置的应有效果,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李儒新介绍,目前,在长三角区域内包含“双一流”高校有8所,其他的高校400所,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有19个,其他的研究机构有400多个,两院院士有350余位,这些资源就占了全国资源的1/5。截止到去年上海、安徽、浙江、江苏共有大科学装置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74个,国际合作的联合实验室有12个。长三角各省市要发挥各自的创新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圈。这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该更好地发挥作为科创中心的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来推动长三角共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