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探索“家庭医生+网格长”模式

2018-08-15 08:58:57|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松江区探索“家庭医生+网格长”模式,实现辖区居民健康管理全覆盖 1302个卫生网格“精准滴灌”服务百姓

  “老年人体检有什么项目?”“我是 220号202室居民,我签约的家庭医生现在在吗?”汤俊峰的手机振铃总是响个不停。他的手机里有两个群至关重要:一个QQ群,与片区的网格信息员、家庭医生互动;一个微信群,与居民联动。

  汤俊峰是松江区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山街道蓝天二村网格长。“网格长”源于松江区的一次医疗卫生新探索。三年前,松江区创新社区治理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结合,依托综合网格化管理平台,全区划分为1302个网格片区,强调属地管理、精细管理。每个网格设立一名网格长,他们犹如社区的“卫生枢纽”,架起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实现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自然村、居委会的全覆盖。

  不久前,松江区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区”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一系列医改新政正通过这1302个小网格“精准滴灌”下去。

  家庭医生网格化管理,离社区居民更近了

  网格长每天都会骑行在所管辖区 “串门”。“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人有不舒服吗?邻居有没有异常情况?”汤俊峰直言,刚开始工作时,每每上门,他都需辖区内的人口协管员带着。随着上门次数增多,老人们渐渐打开心扉。如今,他片区内管理着1800名居民,有什么情况都愿意跟他说说。有一次,汤俊峰片区内的老赵情况有点不对劲儿,常年由于癫痫在家自行服药的他,脾气变得日益暴躁。汤俊峰得知后,马上报告家庭医生金燕。金燕协同网格长、社区民警赶到赵家,经评估,老赵被确诊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因干预及时避免了病情恶化。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网格长成为家庭医生最好的信息员。以汤俊峰所在的松江区中山街道为例,有22个社区网格、13个公共区域网格,对照相应网格,成立了18个家庭医生团队,把35名网格长纳入其中,确定了家庭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导,乡村医生、网格长协助的“3+2”服务模式。

  上午坐门诊、查病房,下午为居民提供慢病随访、用药指导等服务,或对网格长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教育……这是松江区家庭医生团队一天的工作。家庭医生与网格长形成了根据各自强项的分工。家庭医生负责网格内居民的分级转诊、处方跟踪和健康咨询,网格长负责居民探望、服药提醒、服务关爱等,由此实现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自然村、居委会的全覆盖。中山街道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主任龚仁国称,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格化管理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1+1+1”签约1508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签约率为82%,组合内就诊率71.39%;签约居民就诊越来越多下沉到社区,有利推进分级诊疗。

  依托网格,对区域医疗启动“精细化手术”

  网格与家医团队无缝衔接,服务单元缩小了,好政策距离“民心”更近了。小小网格,也将医改新政“精准滴灌”渗透到基层。松江区面积604.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76.48万,加上外来流动人口,人口规模约200万。如何提升200万人的健康服务水准?松江区启动了一场针对区域医疗卫生状况的“精准手术”。这包括增加医疗健康投入,将卫生支出占区财政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到6.5%;强化区域卫生资源,在上海率先建立起区域远程心电、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和临床病例中心;加强人才学科,力推首席医生、首席社区医生,打造名医名科……一系列“自我动刀”的改革推开。

  阶段性效果令人侧目。数据显示,松江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到20%以内,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床日费用处于全市低位水平,群众就医负担切实减轻……2017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App综合评价得分,松江区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而家庭医生是这一环节的重要枢纽。结合全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治理基础,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初级目标就是希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区域内解决。”松江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正称,医改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松江区卫生计生系统这些年不懈努力、埋首探索,坚持把公益性写在医改的旗帜上,希望老百姓最终放心地把健康管理的钥匙交给健康守门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