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俄罗斯人工晶体技术“落沪”升级 将在临港打造智能化无人工厂 产品有望四年后获批上市
根据计划,这种植入性医疗器械有望4年后在我国获批上市,年产量达100万片以上,每片价格为1000元—5000元,比进口产品价格低得多
最近,人工晶体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确定落户上海临港,将对来自俄罗斯的人工晶体模具成型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桐景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今年与一家俄罗斯企业签订了合同,将后者的知识产权转移到上海,并引进其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所需费用分阶段支付,总金额达2000万欧元。
根据计划,这种植入性医疗器械有望4年后在我国获批上市,年产量达100万片以上,每片价格为 1000元—5000元,比进口产品价格低得多。“没有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专业化服务,我们不可能达成这项国际合作。”桐景原首席执行官叶增强说。
人工晶体主要用于白内障屈光手术,国内市场很大,但90%以上被进口产品占据,每片价格为3000元—2万元不等。能否借助国际先进技术,让老百姓用上价廉物美的国产人工晶体?2014年起,叶增强团队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并开始全球搜索,找到十余家候选国外企业。叶增强团队逐一前往考察,根据技术水平、量产化程度、生产成本这3条标准进行评估。
2016年底,他们终于在俄罗斯找到心仪的合作伙伴。这家企业的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是全球掌握模具成型技术的3家企业之一。据介绍,生产疏水性人工晶体的技术有两种——冷冻车削和模具成型,后者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这家俄罗斯企业将液态低聚物注入模具,通过光聚合、离心、纯化等工序转化为固态高聚物,制成一片片直径约6毫米的人工晶体。
锁定合作伙伴后,东部中心组织了一个专业团队,为桐景原与俄罗斯企业谈判提供知识产权、法律风控、国际商务服务。今年初,中俄企业签订技术转移合同,桐景原将分阶段支付人工晶体生产技术“落沪”发展的各项费用。
“技术转移通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每个阶段都要通过合同条款保护我方利益。”中心执行总裁颜明峰说,东部中心集聚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并通过上海市科委发放的科技创新券,对转移服务给予补贴。
智能制造时代,国际领先技术也需要升级。经东部中心牵线,桐景原最近与上海华太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后者获得过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将在临港打造一个智能化生产人工晶体的“无人工厂”,让源自俄罗斯的生产线变得更高效、更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