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首度结合大调研推出新任公务员蹲点式培训

2018-08-08 12:02:0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奉贤首度结合大调研推出新任公务员蹲点式培训,让年轻干部与农村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 年轻干部浸润式体验,先了解农村再服务农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年轻干部陈韵(右二)现场调研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 (均 资料)

  7月16日下午,从奉贤区政府大院驶出8辆巴士,在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前次第排开。车上坐着76位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90后占三分之二,他们是奉贤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接下来的一周,他们要按小组分赴南桥、奉城、四团、柘林、庄行、金汇、青村、西渡8个街镇17个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浸润式体验农村生活。

  上海各区历年都会组织新任公务员实践培训,帮助年轻人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升基层工作能力。然而,随着“最不熟悉农村的”90后走上公务员岗位,远郊奉贤以农村工作为主的基层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干部缺乏乡村体验、认知,他们能否服务乡民、振兴乡村?日前,奉贤首度结合大调研推出新任公务员蹲点式培训,让年轻干部与农村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先了解农村,再服务农村。

  当路口的信号灯跳转成绿色,这些满载憧憬的巴士四散而去,奔赴各个村镇。一场特别的乡村之行就此拉开帷幕。

  “一把火”难倒年轻人

  到达柘林镇迎龙村的第一个晚上,沈嘉俊睡了个好觉。入住姜阿婆家的二楼小屋,“不到20时,就看不到周围的灯光了”。以种植业为主的迎龙村村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生活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各种娱乐场所,沈嘉俊推开窗,看到了久违的满天繁星。

  根据安排,76名学员2至3人一组,分别住进当地村民的农民房或动迁房,租金则由区政府统一支付给相应的村民。次日一早,天色未亮,姜阿婆便和老伴下田去了。只不过种了5亩韭菜,60多岁的老俩口却每天早出晚归悉心打理。沈嘉俊感慨:“原来现在的村民还是这样淳朴而勤劳。”

  入村的年轻干部每天的安排满满当当:做一顿灶头饭,干一次田头活,当一天村干部,记一本调研日志,完成一个调研课题……进驻庄行的年轻干部徐丹雯说,时间表上每项任务、议题都具体到几时几分,“除了要和村民打成一片,体验他们的生活场景,还要和镇里、村里的基层干部一起完成日常工作”。

  这天的任务之一是“做一顿灶头饭”,即用乡下常见的土灶头烧一桌菜。奉贤此次聘任的年轻公务员绝大多数是奉贤本地人,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都见过灶头,可真要用,他们却无从下手。进驻金汇镇金星村的韩兆寅如今说起生火堆柴头头是道:“干柴点好放进去,再开鼓风机。如果要灭火,把鼓风机一关就行。”可任务当天,小组的成员在灶头后鼓捣了好半天,才把火点起来,“搞得屋里烟熏火燎的”。沈嘉俊则从姜阿婆那儿学到更奏效的办法:先用小树枝引火,火势旺了再把大木块放入灶膛,这样可以烧得更久。

  在庄行镇潘垫村一处宅基的灶间,年轻干部们围着一口灶台七嘴八舌没了主意。“生火是要用秸秆的。”“可房东奶奶刚才说了,家里没秸秆。”“那我们找点硬纸板烧?”“试过了,一烧完火就灭。”“干脆去请会烧的人来……”半小时后,在当地联络员的帮助下,灶间里燃起第一把火,一个个小菜相继出锅。

  庄行组的指导老师杜学峰说,组里10位年轻公务员分工明确,有的去镇里买回新鲜蔬菜;有的自始至终窝在灶头后扇风,汗如雨下;有的手持大勺,水平不局限于番茄炒蛋,做出了一道道高难度的荤素菜肴。“尽管生活经验还不够,明明只有10个人,却焖出一锅足够50个人吃的米饭,但凡事积极肯干、不怕吃苦,还是让老一辈人刮目相看”。

  村里啥时候能通路灯

  第三天晚上,借住在动迁房庄行新苑里的年轻干部陈韵真切感受到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村民住进动迁房,似乎过上了和城里一样的生活。可实际上却不一样:屋里陈设简单,热水器也忽冷忽热。晚饭过后不舍得开空调,习惯拿一把蒲扇三三两两坐在楼下空地乘凉。几天的入户调研,老百姓提及最多的是希望提高农保、镇保待遇。”农村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闲适、安宁。村民的需求,也并不止于居住条件改善。“他们特定的生活习惯应该被尊重。他们最大的心愿是钱袋鼓起来”。

  根据庄行镇潘垫村现有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和禀赋,陈韵所在的小组利用驻村时间,访谈了当地81户农民,线上统计270份问卷,与当地旅游、规土、农业等各职能部门座谈,很快拿出一份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建议当地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因地制宜落实土地政策等。这其中,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整合串联特色旅游资源等具体做法具有可操作性。离村之前,小组成员还集资给村里一户特困家庭买来一床急需的空调被。陈韵说:“我们非常想为当地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做些事情,这会是一个开始。”

  当天,四团镇小组的邬俊杰带着小组成员去拾村村的合作社走访,见大棚里有村民在摘蔬菜,撸起袖子便往里走,“干了20分钟,浑身湿透,头晕眼花”。邬俊杰说,村民从早干到晚,挣的钱不多,却很拼。“我终于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为一点点诉求就反复上门。归根结底,村民不富裕。作为基层干部,我能做的是换位思考,今后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经历三天“太阳一落山便黑灯瞎火”的沈嘉俊终于坐不住了,他主动找到迎龙村的村书记问:“村里什么时候能通路灯?”

  位于奉贤西端的迎龙村并不富裕,村镇之间仅有一条四五米宽的村级道路,周边公共设施较匮乏,“白天出门买菜,我足足走了4公里才到菜场;周边可供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找不到”。最要命的是村里未通路灯。“晚上出门黑漆漆的,村民很难有夜间生活。”当得知明年之前全村会完成路灯铺设后,沈嘉俊长舒一口气。“别看只是这点光明,村民可以走出来跳跳广场舞、散散步,获得感会提升很多”。

  当晚的入户调研中,徐丹雯被村里一位老奶奶拖住了,她拉着徐丹雯看自家的后院:“你瞧,我这里养些鸭子是不是挺好的?白天它们去附近的河里游水,多有田园味道呀。可是村里规定我的养殖数量,不让超过十只,你说应不应该?”这样的问题,徐丹雯过去从未想过。“事后我也反思,我们在制定一项工作方案、推进目标时,是不是忽略了基层的感受和推进的可行性?如果能结合农村实际,在布置工作时,多给予基层一些指导,也多给基层一些反馈的机会,或许情况会变得不一样。”

  党群关系可以这样处

  “农村的特点就是忙,一个月里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就算万幸了。”驻村第一天,金星村负责联络接待的90后村干部徐堃说了这样一句话,让韩兆寅记忆深刻。

  在“当一天村干部”任务中,她特地观察了村委会的每位工作人员,总算明白什么叫“脚不沾地”。“早上8时,村干部就陆续到办公室了。一部分留在窗口接待群众,一部分骑电瓶车下乡,一直忙到傍晚。如果遇上群众来访不肯走,村干部就一直陪着,陪到村民离开才算下班”。

  这是村委会工作的常态。沈嘉俊在迎龙村驻村7天,几乎连村书记的面都没见着,“他一直在外面跑”。

  在庄行镇东风村,5名年轻公务员在体验“当一天村干部”时,正好赶上该村班子换届选举,“就为了打印选民证、切割、盖章、名单匹配,我们弄了整整两个下午”,几位组员越干越迷惑,越干越沮丧。他们发现,选举前后的诸多事务完全可以用现代化手段来替代。“就拿名单匹配来说,可以在EXCEL里拉出两张表格核对,而手动的盖章也可以改为电子印章,直接打印出来,可以减少很多人力成本。”

  事实上,不仅在东风村,几乎周边所有村镇在处理选举过程中产生的事务性工作时,都靠人力完成。更有效率的办法,难道村干部们不知道吗?“知道,但基层工作太繁忙,比起花时间创新思路、创新操作方式,倒不如‘墨守陈规’更方便。村干部恐怕该减减负了。”陈韵说。

  韩兆寅驻村的几天里,发现村干部徐堃常去她借住的顾奶奶家做客。韩兆寅打趣:“是因为奶奶做的饭好吃吗?”可她渐渐发现,“为了让顾奶奶高兴,徐堃从来不会驳她诚挚的邀请。”好客的顾奶奶和善解人意的徐堃在用彼此的方式善待对方,这是年轻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独特手段。

  80后邬俊杰是本次驻村队伍中的“老大哥”,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看着嘴甜的90后弟弟妹妹“对着村民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地叫着,哄得老人家特别开心”,邬俊杰还是感到讶异,“原来党群关系可以这样处”。邬俊杰说,“以前听闻焦裕禄两年时间跑遍兰考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处得像一家人一样,总以为不可复制。而今看来,干部和老百姓间的关系,没有最亲密,只有更亲密。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只能勤跑跑。”

  年轻干部们的决心

  住在金星村的最后一晚,顾奶奶给韩兆寅和同伴做了梅干菜烙饼。“饼皮脆脆的,馅料鲜香,外面买不到这样好吃的饼。”“那你就常来。”顾奶奶说。

  7天里,76名新任公务员奔忙在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共计深入走访村居民280余户、企业16家、20余个部门和社会组织,收集问题及建议195条。而奉贤区委副书记王霄汉却对年轻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蹲点大调研工作虽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暴露出学员们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上的一些不足。

  一是工作作风还不实。这次蹲点调研各派驻单位都高度重视,学员住在老百姓家中,生活上安排得比较周到细致,可还有个别同志抱怨住得差、吃得差,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二是工作能力还有欠缺。表现在依法办事、解释政策、化解矛盾、沟通协调等方面尚有欠缺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注重向老同志、有经验的同志虚心学习,不断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与群众打交道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政策把握还不足。调研中,老百姓反映的很多问题,各街镇面临的发展困境,其实很多都涉及政策问题,很多同志由于对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在回应群众关切时显得底气不足,思考对策建议时一知半解,谋划未来发展时站位不高。

  不过,负责联系的几名村干部还是不吝赞美:“这帮孩子真有干劲儿。”“像模像样的。”“可惜时间太短了。”

  临别前,四团镇小组的成员给借宿的农民家留下字条:“来四团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你们如同亲人般的照料让我们十分感动。再次感谢你们。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在岗位上取得卓越成绩,报效祖国,报答人民,不忘初心,不负使命!”铿锵的笔触背后,或许就是年轻干部们的决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