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路上工作室”:文化自信的“浦东样本”

2017-04-21 09:14:22|来源:人民网|编辑:蔡简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锦绣路上工作室”:文化自信的“浦东样本”

——写在浦东开发开放27周年纪念日之际

孙小静

  题记:一说起浦东,第一印象多是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自贸区等,其实,浦东还有另一个重要品牌——“锦绣路上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这个由浦东一批公务员自发创办的著名文化公众号,利用碎片化时间自觉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多篇文章成为“网红”,践行了浦东公务员的文化自信,更是浦东公务员“精神志气”的集中展示。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样本意义。

  三年前,一个由浦东一批公务员自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锦绣路上工作室”悄然上线,然而,谁也没想到,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这个利用碎片化时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公众号在网上火了数十次之多,刷遍朋友圈。

  每到重大时间,刷屏成为常态

  去年7月,由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与工作室部分成员策划的一个名为《动漫解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动画微视频上线短短8个小时,点击阅读量即达到10万+,点赞量突破1.3万。该文不仅刷新了统战领域微信10万+的最短时间记录,也刷新了众多统战圈内圈外人士对统战宣传的认识新高度。在百度上只要打入“统战动漫”,就可以看到全国各级统战部门转发此微信的盛况。

  去年9月教师节前夕,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的一篇题为《我的三位老师》的散文在上线当天同样即达10万+,引发了上海医生、教师圈层的密切关注。

  今年4月,浦东周浦镇党委委员周俊的一篇《不可思议的理所当然——我在“五违四必”第一线》上线当天留言量就多达230多条,文章对一桩桩拆违事例生动的记载,从“朝中有人不好办事”到“兄弟阋墙,亲戚反目”,文章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引发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五违四必”和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的强烈共鸣。

  “工作室常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之前,有意识地准备契合当下的文章,指向性地发出正面声音,以提振社会各界思想共鸣、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每当此时,常常会得到大家的呼应,朋友圈刷屏成为了常态。”工作室“室长”、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蒋海和工作室“党委书记”、浦东新区区委办副主任李幼林向记者介绍说。

  践行文化自信,展示“精神志气”

  今年3月,现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上网课时,要求“锦绣路上工作室”全面发挥作用。

  据介绍,工作室现有作者近200名,90%是各级公务员,20多位是党外人士,推出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历史背后的故事》、《影响历史的女性》、《被误读误解的概念》、《锦绣品书》、《锦绣乡愁》、《锦绣记忆》、《锦绣诗画》等20余个栏目,还为援藏援疆干部开辟了《锦绣历程》栏目,以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新疆当地的人文特色,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目前,工作室已刊发各类文稿1500篇,包括《锦绣》系列文章800余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系列文章100余篇,《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系列文章150余篇,《中华民族更是文化概念》系列文章30余篇等,全面系统地传承和升华当代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思想,旗帜鲜明地发挥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中国政体优势。一篇《什么是文化?》,更是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中国“文化”本源概念,以及“文化”与“武化”的相得益彰,引发社会深思。《锦绣倡议》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的呼应。尤其是被称为工作室“室长”的蒋海,在2014年完成《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中西方差异的人文渊源》一书后,又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著写了《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一书,该书既是一本中华民族形成的极简史,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史,即将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晚上坚持学习写作三四个小时,我希望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实底蕴,让文化真正成为人们的人文修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讲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产生这些辉煌背后的故事,以提升我们中国人的自信,提高我们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信心。”蒋海说到。

  工作室17位成员常常说,“工作室是大家共同的工作室,我们只不过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产生共鸣的平台而已。”

  “锦绣路上工作室”,已不只是一个文化公众号,而是更多的践行了浦东公务员的文化自信,展示了浦东公务员“精神志气”,是浦东公务员“精气神”的集中展示,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样本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