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中心游艇港池
再过5年,虹口将成为不一样的“虹口”。
南部北外滩、中部、北部三大功能区基本建成,核心功能显著增强,文化强区优势全方位构筑,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城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在经济综合实力、上海国际航运、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强区等方面打造新优势,在对外开放、品牌建设、营商环境、智慧城区、人才集聚、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生活等方面实现新发展。
到2035年,虹口将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引领示范区,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的一流中心城区,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新优势
刚刚过去的2018中国航海日,虹口北外滩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目前北外滩共有航运功能性机构36家,其中既包括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等中字头的机构,也不乏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专业性组织。目前,全区共集聚航运服务业企业4452家,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四大核心业务板块集装箱运输总部、能源运输总部、重工业务总部、码头业务总部均落户于北外滩,上港集团、地中海航运、太平船务、赫伯罗特等国内外知名港航巨头也纷至沓来。
今后,北外滩将坚持高端航运服务功能的发展定位,深化“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建设,提升航运服务的辐射力和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将北外滩打造成为“上海航运服务”的核心品牌,不断增强在全国乃至全球航运产业中的影响力、竞争力。着力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立足北外滩滨江沿线,围绕霍山路圈和密云路圈,打造国际航运交流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形成“一线两圈四中心”布局。
加快航运服务高端要素集聚,聚焦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法律、航运咨询、海事教育培训、船员劳务等中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名航运服务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机构。
北外滩是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虹口区将结合北外滩金融港建设,积极发挥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优势,推动航运和金融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
提升发展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功能,加快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建设,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论坛,推动航运制度创新、航运商业模式创新和航运科技创新,将北外滩航运品牌做成“百年老店”,把北外滩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产业发展的核心“智库”。
大力促进高端邮轮产业和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北外滩邮轮、游艇、游船“三游”产业名片。以邮轮为例,中国邮轮市场经过十年高速发展后目前正进入调整阶段,市场的精准细分是下阶段的发展方向。虹口北外滩将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将重点放在吸引7万吨级以下精品高端邮轮停泊,作为推进邮轮产业提档升级的主攻方向。同时,还将深入对接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政策突破和开放力度;大力服务邮轮本土制造,依托水岸联动,不断推动邮轮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从而真正释放邮轮经济的活力与效益。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财富管理新优势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虹口区吸引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公募基金公司在该区“落地生根”,成为了基金产业聚集区中的“翘楚”。截至2017年末,虹口区金融企业总数已经从“十一五”末的78家发展到1405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万亿,金融产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占全区所有企业税收总量从“十一五”末的不到3%增至目前的近20%,业态类型从仅上海证券有限公司这个唯一一家持牌机构,发展到现在涵盖了除信托以外的所有金融类型。
今后,虹口将聚焦增强全球金融资产管理水平和财富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北外滩金融港建设,进一步集聚金融总部机构、有实力的财富管理机构和优质金融配套服务企业,提升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能级。
紧紧把握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快开放的机遇,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对冲基金、风险投资、私人银行等高端私募基金和财富管理机构。深入推进上海对冲基金园区等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北外滩财富管理峰会”等高层次论坛、活动的影响力,为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
推进金融与航运、科创、文化等区域重点产业融合发展,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高效规范的风险投资中心,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和产业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上海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推动区域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守住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重大原发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打造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网络新优势
7月18日,“国科(上海)国际创新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虹口区北外滩。
国科(上海)国际创新产业基地,是由虹口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综合型国际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基地成立后,将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网络,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这无疑将给虹口区的科创发展再添一翼。今后,虹口将推进以跨境技术转移转化为核心的国际创新港建设,努力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独特功能。
着力推进绿色技术银行建设,集聚国内外知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及绿色产业总部企业,在虹口形成绿色技术银行总部+“一圈一街一园”绿色产业布局,打造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区。
着力推进“中以(上海)国际创新港”建设,全面对接和辐射长三角地区中以国际创新园,建设创新合作机构集聚地和加速器产业基地,推动中以全面合作。加强与世界著名的技术转移平台机构和国际知名孵化器的深度合作,大力引进各类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推进国科(上海)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宝马创新中心、中比加速器等建设。实施众创空间提升计划,促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孵化器在虹口设立上海分点,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能级。
推进品质生活实现新发展
近日上午10点,虹口区花园路上一家水果店的店主把几个水果筐拉到了路面上,不出5分钟,他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署名为“广中路街道”的短信:“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提醒,您的跨门营业行为已违反《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请在收到短信通知5分钟内自行整改,谢谢。”
两地相距一公里多,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如何知晓?原来,此处安装的无桩“电子围栏”感应到店铺门前空间被占用,并立即在综合管理指挥平台上发出警报。作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街道之一,在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类似的物联网感应设备已安装了3000个。这些被应用于32个社区生活场景中的物联网感应设备,就好似社区的“千里眼顺风耳”,承载着社区的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功能。
这是虹口区打造智能、高效、协同、创新的智慧城区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百姓品质生活的新发展,智慧城区建设是重要方面。虹口将加快智慧政府建设,发挥区级政务数据管理中心功能,构建全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市民服务云、企业服务云、电子政务云。全面推进新型无线城市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积极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公安”等项目,更好运用科技手段,维护城区运行安全。
与此同时,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区。全力以赴推进旧区改造,力争早日全面完成全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传承好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留住城市记忆。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交通功能提升,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提高城区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虹口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更将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大力推进法治虹口建设,努力把虹口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中心城区。努力办好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教育,发挥教育集团化和学区化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深入实施以关爱学生为主题的“彩虹计划”,全面提升虹口整体教育水平。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家庭医生制”服务品牌,实施“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打响“全岗通”“市民驿站”等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治理格局,优化治理团队,开创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打造文化强区新优势
今年5月,虹口区政府与上海市作协签订合作协议,将建设上海文学博物馆,项目拟选址位于虹口区海宁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地上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
上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镇,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策源地、推动地和收获地,有着辉煌的文学历史。而虹口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宝贵的资源,一直为虹口区委区政府所思所为。
今后,虹口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落实“文化三地”定位,充分发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优势,着力提高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构筑文化强区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
围绕“先进文化策源地”,建设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提升中共四大纪念馆影响力,打响左联文化品牌,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围绕“海派文化发祥地”,打造北外滩文化发展轴,实施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保护开发,推进打造集文博、休闲、商旅等功能为一体的“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题区域,打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精武文化、多伦路等文化品牌,建设四川北路剧场群,建设苏州河北岸文化演艺集聚区,建设上海文学博物馆,擦亮“现代文学重镇”品牌。
围绕打造“文化名人聚集地”,打响鲁迅等文化名人品牌,多渠道保护利用名人旧居遗址和推进名人文化开发。弘扬城市精神,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坚持文化惠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品牌化,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打响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上海音乐谷、影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时尚产业等品牌,全面提升文创产业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