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一交响曲》里的“两只老虎”什么样

2018-07-17 08:53:52|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说:第九届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16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上海夏季音乐节发起人、艺术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以普朗克的《双钢琴协奏曲》和马勒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为第九届上海夏季音乐节(以下简称“MISA”)拉下帷幕。

  虽说欣赏马勒需要一定门槛,他的很多作品公认晦涩难懂。可近年来,马勒似乎成为上海交响舞台的“票房保证”。今晚,闭幕演出的上座率丝毫不亚于开幕式5分钟秒杀的热度,下半场马勒《第一交响曲》“实力吸粉”,尤其当第三乐章熟悉的曲调响起时,观众不禁莞尔一笑,找到了“两只老虎”的出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说:洛尔蒂和梅西耶配合默契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默契演奏传递双钢琴魅力

  上半场演奏的《双钢琴协奏曲》诞生于1932年,埃德蒙·德·波利涅克大公夫人委约普朗克为国际当代音乐协会在威尼斯举行的音乐节而作。 作品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思潮,如普朗克所指出,“1930年前后是‘回到某处’的时代:欣德米特回到巴赫,斯特拉文斯基回到柴可夫斯基”。而在他的协奏曲,特别是其慢乐章中,普朗克选择“回到”他最喜爱的莫扎特。

  普朗克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发展出一种以色彩丰富、清晰、敏锐地使用延音踏板而著称的独特风格。在为自己的乐器创作时,普朗克对演奏方式也有着明确概念。用他的话说,“弹性速度、踏板太少、对某些重复的和弦或琶音音型的过度清晰处理,都会损害我的钢琴音乐。”他同样提醒协奏曲的演奏者:“无论如何,不要弹得像狂想曲一样!”

  今晚洛尔蒂和梅西耶在演绎这首双钢琴协奏曲时,展现了极为高超的技艺和只需四目相交便能心领神会的默契。第一乐章互为对比的快慢段落,传递了讽刺和抒情、诙谐和深沉对比鲜明的态度,乐章尾声中两台钢琴奏出加美兰风格片段也很具辨识度。慢乐章以充满乡愁的气氛向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致敬。末乐章再次经历一系列情绪互为对比的段落,令人玩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说:余隆执棒上交带来的这部马勒《第一交响曲》极具画面感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原版“两只老虎”奇幻又浪漫

  如果说巴赫的作品展现了音乐的神性,贝多芬的作品展现出音乐的理性,那么马勒的音乐则展现出饱满、真实、深刻的人性。这种“人性”是对生与死的探寻与思索,是与自然、宇宙万物间的对话,是人类智慧的终极体现。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完成于1888 年,次年在布达佩斯首演。由于是作曲家早期作品,还没有展现出马勒后期作品中那种矛盾、挣扎和悲观厌世的情怀,主要还是以描写大自然风光为主,包含了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感情,是对青春和活力的礼赞。

  余隆执棒上交带来的这部马勒《第一交响曲》极具画面感,而作曲家初期表现的浪漫主义特征也显露无疑。现场最能引发共鸣的当然是在《两只老虎》的旋律响起时。这一段音乐出自《猎者的葬礼进行曲》乐章,描绘了森林中的小动物埋葬一位死去的猎人的民间故事——兔子和狐狸用爪子擦拭伪装的眼泪,充满了怪异、离奇和嘲讽的意味。曲调最初源自法国民间轮唱曲《雅克兄弟》。为了突出荒诞的氛围,马勒将原本是大调的乐曲改用小调来谱曲, 低音提琴也在其不常用的高音区奏出,强调嘲讽的意味,与乐章前部抒情、明快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