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龙”号即将启程开始第九次北极考察,“极地英雄”讲述他们的难忘记忆 一堂有关极地科考的特殊党课
再过些日子,“雪龙”号船将启程,开始第九次北极考察。7月9日下午,一堂有关极地科考的特殊党课在安利上海体验馆开讲,两位“极地英雄”与百余名党员分享他们的经历。
48小时卸340吨物资
过去六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的主要工作,是为我国建设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做准备。罗斯海的难言岛有他们洒下的汗水和难忘记忆。
“难言岛三面环冰一面临水,即便在零下40℃,这个地方也有一片海是不冻的,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为什么不冻?因为这里风速很大,一直在8—9级。”张体军说,初到难言岛,到处是石头,他们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
就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他们仅有一张航拍图片,甚至不知道水深。这支27人的队伍接到命令要在24天把540吨物资搬上岛。岛上的冰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他们不敢贸然把装载机开上去。但为了抢时间,他们在48小时卸了340吨的物资。当时直升机是5分钟一个往返,下面接应的人在坚硬的冰上艰难站立,一天下来浑身是伤。物资上了岛,工程机械上不去,建站任务就没有保障。为了把挖掘机运上岛,57岁的水手长两天两夜没合眼。为了建设气象站,地勘工作人员花了5天时间,开出一条200米的路。“我们当时住的地方,看上去像集装箱,其实没有门,早上起来都是雪,得把雪清理了才出得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体军动情地说,有一个远方,那是南方之南;有一声召唤,来自寂静的白色冰原;有一份记忆,凝结成南极情怀;有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极地人勇往直前!
没有一个人要求下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党委书记、副主任魏文良,今年69岁。从17岁参加工作起,他从未离开过挚爱的海洋和极地事业。即便退休了,他还先后四次到南极,并计划今年10月再次远征南极。
“我年轻时晕船,当了船长后就不晕了。”魏文良回忆第一次开着“极地”号到南极。之前中国的船没有在冰区航行过,到了南纬65度,船首就被海冰撞了个大洞。当时距南极大陆还有200海里,本来正常航行半天可抵达,结果他们走了20天。这是中国考察队第一次到达南极。
当时船上有4000多吨物资要运上南极大陆。船开到岸边,突发特大冰崩。关键时刻,魏文良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迅速进入岗位。当时俄罗斯、澳大利亚南极站的工作人员发来信息,说这个地区五年没有冰崩,“极地”号可能要困在里面,今年出不去了。为减少损失,要把部分考察队员撤到陆地上去。116人,没有一人要求下船,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人在船在”。
“极地”号被困七天,魏文良作为船长,没有上过床,一直在驾驶台旁,不时地用方位镜观察冰山和浮冰运动情况。在风浪和潮汐作用下,两个冰山之间出现一个近30米宽的间隙,他判断这是脱离险境的一个通道。“极地”号需要调一个90度的角,对准冰山这条通道,平时这一动作不会超过28秒,当时用了8个小时。当船只脱离险境,两座冰山又合上了。
为了尽快建好中山站,队员们与风雪和海冰搏斗,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有的工种无人更换,只能在岗位上打个盹。大家住在没有任何保温的帐篷里,被褥就铺在冻土上。不到一个月,3000多平方米的中山站建成,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大陆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