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的长三角: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2018-07-05 08:53:47|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新格局下的长三角: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市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议政纪实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逶迤千里,滔滔直下,奔腾入海。在入海口,江水裹挟的泥沙不断淤积,经历沧海桑田,形成了坦荡宽阔的三角形陆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这个三角洲区域,以占全国 1/26的地域面积、1/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放眼世界,长三角城市群也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繁荣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频繁紧密的协同合作,一体化的共识由来已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一系列具体举措接连推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落地上海、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具体项目合作也是动作频频。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以一体化创新突破,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驶进快车道。

  “规划体系落实一张图、基础设施联通一张网、生态保护设置一根线、公共服务实现一卡通、文化融合营造一家亲”,在5月底召开的市政协常委会议上,聚焦构建长三角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课题组提出了“五个一”建议设想。这场专题议政常委会,以“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会发展”为主题,10余位市政协常委、委员从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和合作机制完善等角度切入,为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共生

  一体化和多元化

  做好 “服务”的文章,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是上海当好长三角 “龙头”的应有作为。陆月星常委在代表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课题组发言时强调,要强化上海辐射、服务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打破周边城市单向接轨上海的思路,构建协调互动的双向接轨机制。他建议,主动为南通建设上海 “北大门”、盐城飞地打造 “北上海”、嘉兴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乃至更多地区形成上海新飞地等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作为长三角交通网络中心和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 “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核心引擎,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毗邻地区率先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消除多元化。在骆新常委看来,苏浙皖沪四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是存在差异,并且可以互补的。这恰恰说明了 “一体化”与 “多元化”的关系。 “一体化不是要消除比较优势,而是要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各省市越能做好各自特长,就越有发展”,骆新常委坦言,消除同质化竞争,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用法治化规范化来增加市场活力。他认为,有三个政策导向需要遵循,一是以点带面,增强辐射,形成示范;二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率先实现区域内社保、福利等领域趋同化;三是打造法律政策统一的大市场,增强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流动性。 “长三角一体化的目的,是共享、互补、联动和多赢,力求成为一支舰种丰富、彼此配合的航母编队,发挥集群作用”,骆新常委说。

  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跨越行政区划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为关键。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三省一市坚持的原则。今年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更加明晰。但是,委员们在前期走访调研中也发现,缺乏国家层面实体性的统筹协调机构,地方行政体制分割障碍会对一些专项合作的效果效率造成影响,而一些毗邻地区行政级别不对称导致协调难、对接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此,马驰常委期望,能从国家层面对长三角未来建设与发展做出总体顶层设计,并强化现有的党政联席会议等机制体制。屠海鸣常委则建议,主动争取国家部委指导支持,形成国家部委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实质性的共商机制,深化专业领域合作。

  共建

  交通网和生态廊

  长三角区域内地缘相邻、人文相亲,为多领域的相互协同合作提供了天然条件。

  随着长三角交通和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空间上的 “距离感”在缩小。常委们认为,应强化区域高铁网、省际公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轨交网的合理布局,区域机场群、港口群的联动互补和错位发展,形成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位于虹桥商务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举办,闵师林委员建议,加快 “两个1小时”交通圈衔接,提升虹桥枢纽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能级, “促进虹桥商务区与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高铁1小时交通圈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空域也最为繁忙。这种情况下,长三角机场群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差异化经营尤为重要。蒋怀宇常委建议,打造大都市圈航空枢纽,深化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加强军、地、民合作,充分开发和优化长三角空域资源,并通过协同、调控和建设,合理配置机场资源。

  太湖流域是长三角的核心地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三省一市谁都不能缺席。 “太湖流域环境生态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水资源保护领域的专家,徐雪红常委直言不讳指出,太湖流域存在着面源污染面广量大、重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偏高、太浦河水源地供水安全有隐患等问题。她呼吁,进一步完善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针对太浦河沿线工业污水入河的问题,探索太浦河闸泵联合调度方式,增加优质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协调做好水质预警、污染联防和应急调度;对太浦河岸线内和岸线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设置剧毒物质、危化品贮存输送设施等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巡查,形成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合力。

  共赢

  产业协同和有序竞争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应主动担当,发挥龙头作用,深化一体化内涵建设,以产业协同、科技共享共赢,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曹阿民常委的发言开宗明义。他分析指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三省一市中处于领先,而兄弟省市在研发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方面,具有明显成本比较优势,先进制造业规模大、升级动力强,成为成功研发和组织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在曹阿民常委看来,当前,长三角产业协同最迫切需要协调解决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核心是解决发展利益的多赢分配问题。他建议,上海应牵头探索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财税制度创新,实现产业输出与输入承载区的利益共享共赢,同时,为调动更多分散科技共享资源,可尝试由三省一市按每年财政科技投入一定比例缴纳,成立政府性质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激励基金,给予共享服务提供者或机构激励。

  不少常委还提出,长三角区域的人才市场尚未建立起有序竞争的规则和制度,高端人才市场缺乏定价机制,导致人力资源成本过快攀升,时常会有无序的 “人才争夺战”出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各地热情都很高,但只靠拼条件和资金,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何建华常委直言,长三角应该避免 “挖墙脚”,要让人才合理流动,共同营造可以真正让人才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环境,人才政策才有可持续性。他提议,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比如鼓励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或产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我们总是对各种人才许以各种‘帽子’,结果是有了 ‘帽子’,少了‘里子’,长三角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应该直面这个问题”,黄勇平常委指出,目前需要改革的是人才评价体系,建议将机构作为评估对象,对机构的评估以成果和产出作为主要标准,人才作为参考,机构再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配置合适的人才。

  杨成长常委也建议,像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那样重视多层次人才市场,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规范人才定价、交易和监管政策,提高人才市场透明度,协调三省一市的人才政策,避免过度竞争。

  共享

  同城化生活圈

  如果有一张区域通用市民卡,使交通出行一卡通达、医保社保一卡结算、公共文化服务同享同用、信息通讯开放融通,那是常委们构想中长三角 “同城化生活圈”的图景。但是,在前期调研中,常委们接触到的现实是,就目前而言,医疗、教育、信息等资源的区域化共享难度较大。如,医疗资源方面,区域内多点执业登记和医疗机构的跨省市合作存在障碍;教育资源方面,受制于高校不能跨省办学的规定,高校教育资源难以均衡配置,导致一些地区成为教育洼地;公共服务方面,由于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为医保异地结算、养老金领取资格异地认证、人才职称异地认定等带来不便。

  针对在调研中收集到的难点问题,不少在相关领域有丰富职业经验的常委们发挥专业优势,尝试给出具体对策。

  聚焦医疗服务供给,朱同玉常委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指出,目前异地结算仅限于住院患者的出院结账,门诊和急诊异地支付仍然不能实现。此外,由于各地医保政策差别大,药品和治疗报销范围以及报销比例均不相同,从技术上增加了实时结算难度。朱同玉常委建议,上海主动与长三角城市医疗网络对接,在系统中自动转换上海与各地医保药品目录和报销比例,从技术层面按照各地标准解决报销比例和范围执行,提升工作效率,并在全国率先尝试和逐步开通门诊急诊转诊异地结算系统。张怀琼常委则建议,结合国家推进医保异地结算建设要求,上海应率先主动将本市居民医保信息挂网,推进区域医保结算无条件接入;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区域内医疗服务分工合作、差异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分级医疗服务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聚焦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卢慧文常委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给出建议。她说,目前学生在两个重要升学阶段遭遇制度障碍,一是上海与江浙皖学制不同造成小升初困难;二是中考制度省际壁垒分明造成跨省的初升高困难。比对三省一市的义务教育课程纲要和指南,卢慧文常委发现,各地教材理念相近、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编写不同。 “长三角地区有条件统一课程设置,进而统一学段设置”,卢慧文常委认为,如果各省市能推动 “基于同一课程标准”的教学,那么教材上的些许差异并不能阻碍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课程统一设置后,学籍的统一管理、学分的跨省转化都有了基础。而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的入职资质、职后培训、职称评定以及校长任职资格和等级等,均有严重的省际壁垒。卢慧文常委建议,三省一市拉齐教师入职标准,把教师职后培训进行标准化学分设计,允许通过互联网平台修习其它省市在线师训,或者参加其它省市在职培训也能计入学分认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