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软硬并重同步提升 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

2018-07-04 09:00:5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软硬并重同步提升,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访谈之四

  在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将“治理能力全面跃升,制度供给更加有效”“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写入总体目标,并将“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如何理解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与老百姓的关系?上海如何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

  美好生活,全球卓越城市的题中之义

  记者:此次《意见》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命题,如何来理解这个命题与老百姓的关系?

  李友梅: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上海追求这些目标的落脚点,是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执政党制定政策、规划时所遵循的初衷: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次《意见》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很有前瞻性。卓越的全球城市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2035年的全球卓越城市什么样?上海在那时候能否成为其他全球城市的对标标杆?同样,未来的“卓越”,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也是这个新命题的题中之义。

  记者:这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友梅:对,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的。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从总体上考虑,不仅是经济、产业方面的“硬实力”,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民主进程、公平正义、法治保障等各方面的“软实力”。它们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支持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也提到了“坚持软硬并重,同步提升”,显然考虑到了多系统相互之间的支持。

  总的来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将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更广阔空间。而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高品质生活和法治环境,将成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力和重要标志。

  建立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

  记者:意见提出“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这个新高地的内涵是什么?

  李友梅: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人们在提升生活品质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强大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上海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需要有可预期的社会政策。品质生活,其基础是硬环境,但软环境同样重要,其中最重要是相关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风向标,就会筑起什么样的品质生活的基底。比如,上海现有的医疗、学校资源都不错,但其运行效率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怎么解决?需要立足于新时代,以改革思维创新既有的政策制度,使其能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先提高管理和引导的效率。再如上海的人才引进,企业、学校等单位的相关政策比较碎片,缺乏“一揽子”的组合政策,不能在待遇、晋级等方面给人才明确的预期,有些人才就到预期更明朗的城市去了。

  其次是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品质生活的关键词除了“品质”,还有“生活”。生活不仅是家庭生活,还有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不同社会阶层,老人和小孩等,住高档商品房与住老旧小区的居民等等,不同群体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提供有差别、高质量、有预期、前瞻性的服务。这在总体上对公共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更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

  此外,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温度的人文环境、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都是高品质生活应有之义。打响独具魅力的“上海文化”品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和优势,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城市更加包容开放,这也是上海的“软实力”之一。

  记者:您多次提到了“预期”,这是关键?

  李友梅:习总书记下农村基层经常问一句话:现在这样的生活,你们感到满意吗?人们回答是满意的。人们的满意如何是与预期有联系的。老百姓习惯于跟以前比,但上海在面向未来的品质生活时,不能以今天的满意度为坐标,而要以未来预期为参照。对于未来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秩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一个家庭要请保姆或钟点工,如果有一份用来保障雇佣双方利益的保险,就可能增进双方对满意工作的合理预期;一个外地来沪工作者要租房居住,如果有一份可以保障房东、房客各自利益的保险,也会增加双方对租住关系的稳定预期;一个引进上海的人才,如果有一些比较明晰的关于未来五年或十年可预期的发展通道,他对城市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会随之上升。这些细微的需求实际上就体现了社会生活秩序的可预期性,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否可预期也会影响社会心态和人的精神状态。

  坚持共同的责任担当

  记者: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政府应该做什么?

  李友梅:需要系统化、整体化地考虑如何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适宜的公共服务不能到位,是满足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最大挑战。现在,政府比较习惯于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这固然重要,但面对未来更加注重品质生活的需求,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有更新的要求。政府需要以更新的观念和更有智慧的想象力,在转变原有职能的同时,思考和探索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具体来说,政府需面向未来,但要从今天做起,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计一套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以优化提升为前提,整合目前处于碎片化、单维度的政策体系群,着力于引导公共精神的培育以促进文明向上的社会生活秩序,并动员全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力量,为打造新时代的品质生活新高地而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政府还要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让社会成员的预期变得更合乎理性。

  记者:我们讲社会需要共建共治共享,这其中,老百姓的责任是什么?

  李友梅: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现在人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美好生活不能“等靠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并共同坚守责任担当。这当中,不仅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还需要人们在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时,时常提醒自己要有合理恰当的生活预期,要有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要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互相尊重的胸襟。日常社会生活更注重以协商为原则,这意味着人们要获得有尊严或被尊重的高品质生活,就需要具备公共精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共同的责任担当并做好不懈奋斗的准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