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老街区变身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2018-06-04 09:12:00|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长宁用文化创意产业反哺城市更新,通过新元素激活历史街区海派文化底蕴 老街区变身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番禺路381号的幸福里成为社区生活新地标。

  前不久,近70年未向公众开放的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块揭开神秘面纱,以“上生·新所”之名变身集文创办公、购物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开放式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在这之前,同在番禺路的原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已于2016年2月率先更新为文创园区“幸福里”,成为上海影城周边全新的社区生活地标;去年5月长宁来福士广场新开业,原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标志性的钟楼、校舍被完整地保留在商场中心花园;拥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正进入“慢生活美学街区”第二轮更新;向来低调的武夷路也开启艺术与时尚街区转型。

  长宁区副区长刘平表示,用文化创意产业反哺城市更新,长宁正通过艺术、时尚、购物等新元素激活历史街区的海派文化底蕴。

  海派街区氛围得以延续

  长宁区商务委主任杨东升说,上生·新所等时尚新地标将着重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仅2017年,上生·新所建成区内就举办了张军昆曲音乐会、古驰新品香水发布、阿迪达斯品牌发布等艺术时尚活动。幸福里则在开业不久就举办了一场户外时装秀,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观赏专业秀场演出。

  90年前,建筑大师邬达克曾在今天的番禺路、新华路、延安西路一带设计了包含76个单体项目,风格涵盖英式乡村、西班牙式、意大利式乃至好莱坞式的建筑群,为居住在此的医生、公务员、设计师、政商界人士提供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空间。如今通过城市更新,当年的海派街区氛围得以延续,神秘的历史保护建筑、封闭的生产性研究所陆续开放,开始为本地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服务。

  “市区还有很多存量建筑尚待挖掘,但亟待解决的还是城市更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工厂办公用地改建商业项目。”幸福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奎坦言,无论是幸福里还是上生·新所,都遇到土地性质转换的难题。变化发生在2015年5月,《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其中提到,在符合发展导向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允许用地性质的兼容与转换。通过上述更新办法,上生所得以将研发用地转变为商办用地,规划时也可采取招商先行,平衡入驻企业的空间需求和改造规范。

  反哺社区高品质生活

  今年元旦,位于幸福里最西侧近番禺路路口的一幢拥有宽大透明玻璃橱窗的建筑开业。令人意外的是,如此黄金位置竟开设了一家书店,取名“幸福集荟”。“这是整个幸福里最好的位置。”郭奎说,此前不乏出价可观的商户想在此开店,但考虑到周边2平方公里内没有较大规模的书店,最后决定开设书店,借此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同样的做法还发生在更早实施城市更新的愚园路。在长宁区少年宫沿街面,一家名为“好久不读”的社区书店和门口成排的公共座椅成为愚园路西段的新标志。2016年,负责愚园路街区更新招商的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在众多“候选人”中与专营进口图书、期刊的“好久不读”一拍即合,彼时“牺牲”的商业价值,换来了今天愚园路极高的街区“黏性”。

  城市更新绝不是装修一下就向外租赁场地这么简单。专家认为,市民消费升级表现明显,人们愿意为有品质的消费体验买单,这使得城市更新项目在进行商业化改造时,须兼顾公共体验,尤其是人文情怀。

  上海城市更新办法中明确提出,为区域提供公共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的项目可适当增加经营性建筑面积,增加风貌保护对象的也可获得建筑面积奖励。如上生·新所项目就新增了至少1.25万平方米的公共开放空间和7000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2500平方米社区体育场地、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区域和2500平方米教育与其他共建设施。这一办法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长宁区也借此项目对地块内及周边的道路交通组织实施优化,设置贯穿东西南北的公共通道,与企业联手打造出一片舒适宜人、道路通达、体验性强的高品质街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