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着力突破技术软肋 增强“马太效应”

2018-05-31 11:25:48|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制造”应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增强“马太效应”

  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靠买也买不来,上海要着力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瓶颈,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隐患。5月30日,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制造”应在产业链上抓住掌控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关键材料三个方面。

  “上海制造”要解决技术软肋

  “上海制造”要在产业链上抓住掌控力,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新的制造业趋势,也应关注传统制造业。周振华认为,中国工业化发展至今,一些技术软肋至今没有解决。比如说大飞机上某些部位的铆钉,因为需要强抗疲劳性,后来使用了国外产品来替代。这些传统工业领域一旦解决技术软肋,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也将做出很大贡献。

  在周振华看来,“上海制造”要高质量发展,这就意味着要有高质量的要素配置,比如生产设备、产品部件、人力资本、土地保障等;要有高技术支撑,相应的技术手段、标准、专利,都要对标国际水准;要有高质量的供给产出,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并要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

  要打造“上海制造”品牌,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周振华说,打造“上海制造”品牌应和建设“科创中心”紧密结合。“一流科学家陆续来了,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访。”

  融入长三角应合作互补

  培育更多“上海制造”品牌,不能是封闭环境,而应抱着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周振华说,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可以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集群联合发展,进行合作互补。

  合作中也要错位发展,理清各自的定位。“如果项目雷同,就势必引起过度竞争。一方打响,另一方必定衰落。”周振华说,上海的定位可以聚焦在发挥自身优势,比如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方面。

  周振华认为,错位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但更需要的是信息对称,让企业嗅到市场的敏感度,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