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

2018-05-08 09:45:35|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正加快制定集成电路、民航产业发展等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 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上汽临港基地技术人员在对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做最后“体检”。本报记者袁婧摄

  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靠买也买不来,要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瓶颈,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隐患。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透露,上海正加快制定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等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联动发展。

  发布会上,陈鸣波介绍了日前出台的《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相关情况。概括而言,“上海制造”就是掌握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品质制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因子的智能制造,体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绿色制造。

  集中围绕“四名”开展工作

  《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提出了“四名六创”十个专项行动,其中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这四个行动是最核心的“标识性动作”;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以及绿色创先,要集中围绕“四名”来开展工作。

  ———要以名品为抓手,擦亮上海制造新名片。通过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特别是聚焦健康、时尚、智能等需求,着力打造500项“上海制造”精品。

  ———要以名企为引领,培育上海制造新主体。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着力培育以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为核心的卓越制造企业群体。

  ———要以名家为纽带,汇聚上海制造新资源。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着力汇聚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卓越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的卓越制造人才队伍。

  ———要以名园为支撑,打造上海制造新载体。面对空间资源的天花板约束,要瞄准集约化利用、高效化配置,加快建设以世界级品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区域性承载体。

  陈鸣波表示:“政府要主动服务企业,让企业家不为融资所累,要在研发投入上支持帮助他们。上海在这方面要举全市之力,要有大思路、大规划、大举措。”

  “上海牌”重新走进千家万户

  上海的老字号、历史经典品牌总能勾起国人的美好记忆。回顾过往,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广为人知的“上海牌”,一直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在全国乃至欧美市场一枝独秀。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老品牌湮没了,有些老品牌则又焕发生机,这是品牌的发展规律。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表示,要采取一些切切实实的措施,使老品牌重新焕发青春,不该没落的老字号要让它重新振兴起来。

  振兴老品牌,首先老品牌要适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原来是短缺经济,“有没有”最重要;现在是要追求高品质生活,必须以“好不好”为标准,推出适应人们需求升级的高端产品。因此,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应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上海牌”要在设计新、质量好、标准高、服务优上全力彰显美誉度。

  老品牌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比如“三枪”智慧门店通过互联网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满足人们对时尚、健康的需求。老品牌也要与设计、文化创意相结合。比如,老凤祥与迪士尼联合设计的珠宝产品,是由85后年轻人、海归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老品牌还要与新消费时代体验经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比如,佰草集品牌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了自营店、直销店。

  振兴老品牌,归根结底要通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改制,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开放,推动老品牌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配置国内外资源技术,构筑新优势。

  各部门协同助力“上海制造”

  前两天,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一周年。这张靓丽的“上海制造”新名片,就是各部门协同打造的。比如,截至去年年末,上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59亿元,为首次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保障,也为大飞机C919研发提供风险保障43亿元,涵盖了C919各个阶段。

  市金融办副主任解冬表示,上海金融业的特点是综合优势相对比较强。上海的银行业、证券业及资本市场、保险业、基金业等共同发挥作用,为上海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辖内银行对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6800亿元。

  市质监局结合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争取大飞机、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计量技术中心落户上海。“现在的大飞机制造离不开全球采购,我们的零部件来自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几十万个零部件,如果没有高等级的计量技术基础作为保障,要想组装出高质量的飞机,无疑是空中楼阁。”市质监局总工程师陆敏表示。

  市科委则提出上海需要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进一步明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市科委持续布局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包括专门制定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智能制造”的专题指南,进一步服务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