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116岁老房将整体“平移”

2018-04-25 09:33:45|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杨浦116岁老房将整体“平移”,为上海第17条越江隧道腾出空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这幢清水红砖的欧式小洋房建筑已经矗立在杨树浦路江浦路东北角116年了。近日,为配合江浦路越江隧道的建设,同时保护好历史建筑,杨浦区联合市相关部门协调推进制定方案,拟将百年老宅整体“平移”,计划于今年10月实施。

  风格独特的英式老宅

  江浦路104弄小洋房,又称西门宿舍联排洋房,是一幢有116年历史的老建筑。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购国人黄佐卿创办的裕晋纱厂,更名为上海纱厂。同年,在工厂附近建造江浦路104弄花园式新式里弄房屋28幢,供日商高级职员居住,如今只现存这一幢房子。

  老房是英式联体别墅,外立面为清水砖砌筑,砖缝嵌合得十分细腻。房子上下两层的门窗都为拱券造型,外墙上有精致的装饰柱,与窗台上的铸铁栏杆图案相互呼应,线脚清晰。入口拱门弧线优美,门前有几级石阶,下面还有一层隔空层,可透气、防潮。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入口拱门别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绿玻璃碎花纹配上斯别林锁,透着老洋房的气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落地窗铸铁栏杆线条优美流畅。

  拾阶而上,楼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房间顶上有吊顶、装饰线,墙上有壁炉,有的客厅之间还有巨大的胡桃木移门,可分可合。走到二楼,一扇扇带有弧形拱券和铸铁栏杆的浅绿色落地窗,仿佛是一个个内阳台,让阳光可以最大限度地透进房间,洒在已经荒废尘封的地面。三楼有凸出的老虎窗,远远望去,别有风韵。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楼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二楼北间的落地窗和壁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三楼老虎窗错落有致。

  “方格窗,尖拱券等均较好地体现了英式建筑的风格。”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春霞介绍,江浦路104弄经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被纳入三普普查登录点名录,并向国家文物局备案;2017年杨浦区文化局公布其为杨浦区文物保护点。

  多方努力为老房“让路”

  2016年12月,上海第17条穿越黄浦江的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正式开工。隧道北起杨浦区江浦路,向南穿越黄浦江至浦东,这幢百年老房正好位于江浦路隧道的入口处。而除了涉及隧道工程以外,地铁18号线站点、丹东路排水工程等四个重大市政工程均通过这个节点,老建筑的“迁移”势在必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老洋房因江浦路越江隧道的浦西段工程需要,将向东平移至目前的七层小高层处,小高层不日将拆除。

  “这幢116年前的花园里弄住宅,可算是上海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里弄住宅之一,而且建筑特色如此鲜明,保护如此完好,实属难得,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文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管、旧改、建设、文保等部门经过长达半年的专家论证,最终商议决定采取平移保护的方案。

  然而由于房屋所处地形特殊,向北、向西均是工地,无法平移;向南则需要横穿杨树浦路,平移周期长,对交通影响大;最终只能选择向东平移,但前提是要对杨树浦路1111弄2、4、6号“双喜家园”商品房进行征收并拆除,为老房子平移腾出地方。

  去年6月,一纸动迁公示张贴到了杨树浦路1111弄双喜家园内。“我们的房子地段很好,边上18号线正在修建,从阳台望出去就是渔人码头的江景。”一位家住双喜小区的居民不舍地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施工人员拆除电线。

  “为了保住这幢老房子,实属不易。有关部门和双喜小区签订了借地协议,为平移创造基础。”杨浦区房管局局长于洋说,期间区旧改办、平凉街道向居民做了大量宣传工作。4月中旬,江浦路越江隧道项目房屋征收基地传来好消息,预签约仅过了6天,商品房内的44产居民全部签约,签约率达到100%,目前大部分居民均已搬离。

  保护历史建筑就是留住城市记忆

  100多年前,杨树浦路沿线是星罗棋布的民族工业厂房,如今走在杨树浦路上,大工业时代遗留下的65处、100多栋历史建筑,都是在城市发展中需要保留和维护的瑰宝。“江浦路104弄住宅也是杨树浦路改造工程中保存的历史建筑之一。”杨浦区建管委负责人表示。

  从2016年12月起,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正式立项,建管部门对杨树浦路沿线65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摸,杨树浦路沿线共有三块大面积的风貌保护建筑群,杨浦区对这些历史建筑按评估等级分类施策,有的原址保留保存,有的则采取平移方式保护,据悉,杨树浦路沿线风貌建筑的保留率达到了近95%。

  在上海,有许多会“平移”的老建筑,凭借着工程技术的力量,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实现了华丽转身。自1993年第一次对外滩天文台进行平移以来,目前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至少有12个,而最近一次则是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大雄宝殿的“行走攀高”工程。

  今天,城市在飞速向前发展,城市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平衡历史风貌建筑的留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去对历史建筑是改造利用,如今则是像对待人一样保护和尊重。”一位致力于杨浦历史建筑保护的设计师这样说,因为保护历史建筑,就是留住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链接:上海那些被平移的老建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的“外滩天文台”曾是外滩最瞩目的建筑之一。1993年,外滩进行改扩建,为了保护这座当时已近150岁的建筑,相关部门决定将它东移。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天文台一天只能移动几厘米,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450吨的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且没有丝毫损坏,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自1993年这第一次对外滩天文台进行平移以来,目前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至少有12个。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是第一个在平移中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也是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平移工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

  百年老校启秀实验中学东楼洋房在平移过程中,经过了先横轴向东南平移,再顺时针转动,再向东北、东南平移的“最复杂平移路线”。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6

  楼高6层、总面积达到7000㎡的梅林正广和大楼,是上海有史以来平移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7

  位于上海老城厢的沈宅,是上海首例年逾古稀的“民间老宅”平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8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

  而最近的一次平移工程,则是在去年9月,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的大雄宝殿整体向北平移30.66米,同时向上顶升1.05米,殿内佛像及文物也随建筑整体平移和顶升,完成了一次技术难度极大的古建筑“行走攀高”工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