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杏杨园期待为社区居民漫步空间

2018-04-16 10:59:01|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普陀区聘请专业规划师深入社区调研,为居民小区微更新出谋划策“劳模新村”期待升级为社区居民漫步空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经过改造,杏杨园的小区车棚保留部分原有的黑色沥青屋顶,改造成盆景式屋顶花园。花园里的植物主要为低矮的灌木,这样既减少了车棚承重压力,也不遮挡居民采光。(普陀区供图)

  普陀区曹杨环浜沿岸的杏杨园,一处老旧的车棚上最近多了一座屋顶花园。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笑声不断,久违的热闹让老小区重新焕发生气。这样的改变,出自专业设计师之手。

  11位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日前受聘担任普陀区社区规划师。未来一年,他们将扎根各自负责的社区,全过程指导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美丽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成为普陀区社区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车棚上建起“屋顶花园”

  杏杨园是上世纪建造的老小区,在今年的沿河违法建筑整治时碰到了难题———小区内唯一的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属于整治范围,必须拆除,那么居民的自行车、电瓶车停在哪里?

  相关部门多次现场踏勘,因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空间,甚至动了开发地下空间的念头。于是,街道牵头物业公司、设计单位、居委会及居民代表多次召开协调会,社区规划师反复调整方案,终于定下了让居民们都满意的方案:拆除车棚违建部分,腾出沿岸3米通道,改建为一条健身步道;车棚保留部分原有的黑色沥青屋顶,改造成盆景式屋顶花园。

  “空中花园”一般很少会建在老小区。有了它,车棚的景观功能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仔细观察,花园里植物种类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主要为低矮的灌木,这样既减少了车棚承重压力,也不遮挡居民采光。红色健身步道与绿色植被相得益彰,为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焕然一新的车棚里车辆停放有序,墙上还安装了充电插座。一个标准化管理的车棚和四季常绿的屋顶花园呈现在居民面前。

  从细节入手提升老小区品质

  杏杨园一旁的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新村”逐渐变成了“老村”。过去一个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蒋映红带领团队开展调研访谈和实体勘探,试图打造全国第一个劳模新村旧城更新的样板工程。

  该团队调研显示,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是社区居民最为迫切的需要和期盼之一,于是向街镇提出了“漫步曹杨”的规划方向。

  “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老旧小区,其社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因年代久远日益衰败,失去了承载社区公共活动的功能。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也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参与共同调研的城建设计专家沈雷洪在设计方案中提出尝试打通曹杨社区的道路断点,延续这片优秀历史建筑所代表的“工人文化”。

  据了解,每位社区规划师将与一个街镇结对,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具有提升优化潜力的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针对居民的急、难、愁问题,结合居委会及居民诉求,共同选取可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

  设计也将“更新”社区生活

  小区能否增加一些绿地,旁边新建的公园能否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小朋友的活动场地又能否“照顾”一下……以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普通市民的意见很难通过有效渠道传递给政府部门。社区规划师进社区调研规划,则有望改变这种情况。

  普陀区的十个街镇,辖内每个社区的环境各不相同,社区规划师按照自身专业和研究领域被分配到不同社区当中。上海扎柯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吴怀国来到了真如街道。此前他曾参与真如街道真光七村中心花园的改造,受聘社区规划师后,他将参与对高陵路市场和附近公园的更新改造。

  高陵路市场有3000多平方米,每天的人流量很大。吴怀国在进行大量走访后发现了停车不便、卫生堪忧、摊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他的设计中,原有菜场面积缩小至三分之一;重新梳理车流线,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停车状况;规划融入新的社区服务功能和商业功能,将目前传统单一的菜市场升级为集菜场、美食街、社区邻里中心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生活中心。

  “真如街道有很多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感的社区环境。城市更新不但要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也要活化利用。”吴怀国说,“建筑学专业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师回到社区中,通过专业介入,可以让社区生活重新焕发活力,而参与社区更新也会给建筑规划学科带来新的视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