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忆】思南路老洋房的背后,竟有这么多光阴故事……
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浓荫下的思南路,是一条浪漫气息浓郁的马路。步行这条北起淮海路、南至泰康路的小马路需要20分钟左右,读懂这条从无喧哗和热闹、处处弥漫着优雅味道的小马路,需要一个温暖的午后哦~
思南路
思南路上的老洋房
漫步在这条蜿蜒的马路上,似有穿越之感。两边排开的皆是各式老洋房,洋楼门前有着开阔宽敞的花园,精致的黑色铸铁阳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圆窗、镶满卵石的墙壁。一幢幢老洋房,蕴涵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杨森府邸
思南路36号是一幢红砖木构坡顶建筑,典型的英国风格的花园住宅,爱奥尼克式的立柱、圆弧形的窗户透出浓浓的异国风情。在建筑南侧的宽敞庭院里,却以玲珑透空的假山石构成主景,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春天,花园里的4株高大茂盛的玉兰树开着硕大的白花,熏得半条街都是香的。
这里原为抗日爱国将领杨森在上海的府邸,他在这里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寓所里经常高朋满座。梅兰芳的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悦耳的唱腔。
启秀女中
思南路37号,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上海市启秀实验中学,前身为启秀女中,这也是抗日烈士茅丽瑛生前就读和任教过的学校。上世纪30年代,茅丽瑛在此学校担任英文教师,同时从事社会工作,担任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1939年冬,为支援新四军和救济难民,茅丽瑛组织“义演”“义卖”等募捐活动,后遭汪伪特务枪杀。如今的启秀校园内,坐落着茅丽瑛的塑像。
袁左良旧宅
复兴中路口的思南路41号是袁左良的旧宅。袁左良,镇江人,1920年代至1940年代金融业的知名人物,曾任金城银行襄理。
这是一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风格花园洋房,设计者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庄俊。这栋以西班牙式风格为主的现代建筑,还吸收了其它建筑风格的元素,主要是建筑西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半球形穹顶。
从思南路方向可看到一个暗红色的半球形穹顶镶嵌在红瓦黄墙的建筑中,外面略显峥嵘,里面气象万千,那就是这栋房子最富特色的圆厅。圆厅的精华之处除了半球形穹顶、彩色玻璃门窗外,还有门柱和穹顶下方精细的手工木雕。
圆厅穹顶外景
圆厅的彩色玻璃钢窗
卢汉故居
思南路44号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卢汉的故居。卢汉,云南昭通人,1940年代寓居于此,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曾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抗战胜利后他代表中国军方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义品村
义品村由22幢一模一样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组成。住宅群的屋顶为红瓦双坡面,局部采用折屋檐,外墙集卵石、清水砖、黄色的水泥拉毛装饰等为一体,东西面上有小窗作为点缀,南北面是宽大的落地窗,在东南角上有一大二小三个漂亮的拱圈。二层大阳台旁有室外楼梯通花园,并设有半地下室。
义品村位于思南路51至95号(单号)
现在义品村从东延伸到重庆南路,北延伸至复兴中路,并重新取名为思南公馆。
陈长蘅故居
思南路57号,是陈长蘅的故居。陈长蘅曾赴美留学,191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后任金华新成初级中学校长。
魏道明、郑毓秀旧宅
曾定居在思南路60号的,是魏道明与他的妻子郑毓秀,两人双双获得过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们是当时上海鼎鼎有名的律师夫妇。
薛笃弼故居
思南路61号是法式风格的独立式三层洋房,周围环抱着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将近500平方米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这里曾是薛笃弼先生故居。
张静江旧居
张静江曾经住在思南路70号。他早年经商,有着很厚的家底。曾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旁开过一家专卖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金石、字画等的贸易公司,公司挣来的钱就拿来资助给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
李石曾旧居
思南路70号还住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留法第一人的李石曾先生。李先生早年留学法兰西,曾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著名的“豆腐公司”,他还在巴黎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为中华饭店。
罗隆基旧居
思南路71号住的是爱国人士、民盟创始人罗隆基。罗隆基自小有神童之誉,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周公馆
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是1946年~1947年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了上海第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当时的门牌号码是马斯南路107号。由于国民党不允许中共中央在上海设办事处,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之名即由此而来。大门上挂着的牌子上面写着中文“周公馆”,下面用英文书写着“周恩来将军官邸”。即便如此,这幢房子依然受到了严密监视,现在还能够看到对面的“监视窗”。
周公馆是一幢四层法式花园住宅,编织得很紧很密的竹篱笆围墙连接着的黑漆大门里的建筑屋面用红瓦砖相嵌,折屋檐,外墙立面置卵石,清水砖相嵌,局部墙面采用水泥拉毛饰面。暗红色的木头百叶窗户,式样方圆不一,墙上密密的爬山虎从屋顶垂到地面。
1947年3月5日,中共驻沪全体办事处人员被迫离开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的率领下安全返回延安,周公馆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由于周公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从后来建成的思南公馆独立出来,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义品村内老洋房原汁原味的风貌。
曾朴寓所
我国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在思南路81号的一幢花园洋房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岁月。
曾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及前卫的文艺理论。他住在思南路时,和儿子一起办了份《真善美》杂志,上面有他翻译的法国小说。父子俩还在家里办了一个法国文化沙龙,里面聚集了当时上海滩最风流潇洒的一批文化人。
梅兰芳寓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梅兰芳离开北平缀玉轩寓所,全家迁居上海,就蛰居在今天的思南路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梅兰芳的书房里挂着清代书画家金冬心真迹及“梅华诗屋”斋额,一画一书悬挂在书斋墙上,后人就把这里称之为“梅华诗屋”。
这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屋顶采用孟沙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就比较陡了。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感觉十分明快。
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梅兰芳常在园中散步、吊嗓子、跑圆场。楼中最高一层由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间。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蓄须明志,从此闭门谢客,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1942年底,在这幢原本静雅的花园洋房里,梅兰芳为拒绝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连注3针伤寒疫苗,引发高烧,经日本军医验证才免去演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梅大师立即在思南路的寓所里剃去留了13年的胡子。10月10日,梅兰芳登台兰心大戏院,演出《刺虎》以庆贺民族战争的胜利。从1932年到1945年,在思南路居住的这13年,或许不是梅兰芳艺术生涯里最精彩的,却是他生命里最灿烂的一笔。
一幢幢沉默的老房子,留下了许多凝固在时光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