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活动周”拉开帷幕
文汇报  2018-10-09 09:38:17

  原标题: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活动周”今拉开帷幕 上海:“双创”新动能效应逐步显现 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2018年全国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活动周”,10月9日起至10月15日举行。今年 “双创周”的主题是 “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记者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在上海, “双创”的新引擎作用、新动能效应正逐步显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大装置+平台+载体”

  夯实“双创”之基

  推进 “双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上海推进“双创”,强化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大科学装置是探索基础学科前沿领域的有力工具。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正在建设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为重点的科技基础设施。有统计显示,上海光源已服务全国用户500多家,支持2400多个科研团队、4万人次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对小微企业来说,遍布全市的各类技术共享平台更 “接地气”、更受欢迎。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18个功能型创新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时,围绕专项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上海还积极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成本。

  对创业者而言,众创空间是他们温暖的 “家”。目前,上海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600家,服务38万多名科技类创业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90%以上为社会力量兴办。目前,包括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宝武集团等在内,全市已经拥有七个国家 “双创”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 “双创”新载体与新地标。

  “放管服+人才+转化”

  激发创新活力

  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上海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作用,深化 “放管服”改革,聚焦人才发展、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探索建立符合 “双创”规律的管理制度、人才制度和成果转化制度。

  为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上海率先实施了包括 “证照分离”改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强力突破制约 “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为例,新政策实施以来,已催生出11个在全球范围内从未上市的1类新药申报。

  在人才方面,上海近年连续制定实施了包括 “20条” “30条”在内的人才政策举措,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目前,国内人才引进梯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基本打通;而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近五年全市共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在沪创业的外国人达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着眼于为创新主体赋予更多自主权,上海不断通过制度创新为他们 “松绑”。目前,上海科研单位的科研基础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已由过去的20%提高至50%,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比例提高到70%。通过修订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本市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界定成果转化净收入的内涵、高校直接对外投资方式等重大问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勤勉尽职制度等容错机制。

  “科创板+基金+投贷联动”

  破解融资瓶颈

  培育繁茂的 “双创”之花,除了提供适宜的制度与环境土壤,还必须不断导入金融支持,为双创主体 “解渴”。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上海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努力借金融优势厚植 “双创”优势。

  上海积极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双创”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目前已有200家中小微企业成功挂牌,实现股权融资17.4亿元、债权融资近9亿元。

  为推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 “双创”企业,上海政府部门不断发挥引导作用,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20亿元的双创孵化母基金等,迄今累计撬动的社会资本总额超过300亿元。

  为化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上海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其需求、且极具专业特征的融资服务模式。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上海设立了规模50亿元的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各金融机构对 “双创”主体的服务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 “科技支行”已达 80余家。针对“双创”主体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各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投贷联动”融资模式,目前该模式贷款余额已超过100亿元,包括 “股权+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业务形态已经成熟。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