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消息(彭丽):7月2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翁铁慧副市长介绍了上海最新制定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情况。《意见》由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政策支持四方面50条构成(简称“健康服务业50条”)。
副市长翁铁慧介绍,半年多来,上海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医疗机构、相关企业、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和有关部门意见建议,重点针对“大健康”领域行业机构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临的发展难题,研究提出一系列实质性优惠政策,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具体举措。经半年多努力,最终形成50条政策意见,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
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以此来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同时,着力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在“健康服务业50条”编制过程中,根据上海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牢牢把握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目标,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支撑体系。
第一,聚焦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发展新方向
健康服务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身产品、健康保险等支撑产业,门类众多。上海市抓准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三大重点领域,形成政策聚焦,力求重点突破。其中:
关于健康医疗,将以健康医疗服务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比如,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以“名医、名术”为核心,鼓励发展各类特色诊所;支持发展高端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特别是,积极支持公办、民办医疗机构联动发展,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双方在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以满足老百姓对高水平医疗的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
关于健康服务,主要是促进健康与互联网、旅游、养老等融合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等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比如,依托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评价,开展肿瘤、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控;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应用遗传检测技术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早筛技术,降低出生缺陷;推动智慧健康服务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分析、医疗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在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等。
关于健康保险,注重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服务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将健康保险打造成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入口,促进完善健康服务链。比如,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直接理赔支付;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代办业务,积极参与医保控费;发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提高税优健康险的公众知晓度和覆盖度;持续推进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项目,鼓励研发商业补充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
围绕三大领域,将着重抓好两方面支撑:
首先是抓载体,将建设一系列功能型平台和重大项目。比如,聚焦产业布局,将结合区域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统筹推进“5+X”健康服务业园区布局(其中“5”是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X”是指在杨浦、奉贤、金山、崇明、松江等区域建设若干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服务业园区和基地。聚焦健康科技,提出了打造重大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药品与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开放共享的临床试验平台等6大功能性平台,以及建设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中心,着力构建政府支持、市场驱动、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聚焦健康保险,将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筹建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以及保险产品创新、核保理赔服务等平台,推动商业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融合发展,促进健康医疗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升级。
其次是抓技术,将重点建设新一批临床重点专科。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医疗服务高地,作为拥有2418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发展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业,必须以高水平医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上海将立足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及核心竞争力,将于2018-2020年投入12.9亿元,通过“腾飞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心脏病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等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保持国内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脊柱外科、手外科、出生缺陷、器官移植等重点亚专科,以及微创手术、临床药学等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培育新的专科增长点。经过新一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顶尖专科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第二,坚持政策引领,完善健康服务业支撑新体系
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既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模式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又要出实招、求实效,针对各方需求拿出一系列管用、“解渴”的实质性举措,解决机构和企业实际困难、满足社会迫切需求,进一步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
一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卫健委等部委支持,主动自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比如,(1)放宽规划限制,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2)淡化等级要求,完善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3)放松从业限制,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4)放宽科目设置,将诊所诊疗科目设置从1个扩大到4个;(5)推广管理模式,将上海自贸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模式推向全市等。(6)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市区、部门间审批快捷通道等。以上举措均有一定的率先效应。
另一方面,切实形成政策聚焦。针对机构和企业在财税、土地、医保等方面关切,出台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务求实效。比如:税收政策方面,对经认定的健康服务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政策优惠,按照15%的税率(原来2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医保政策方面,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负。人事政策方面,力争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有所突破,研究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规范医生跨机构执业行为,释放医生生产力,为群众提供多元医疗服务,实现多方共赢。土地政策方面,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项目使用医疗用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对于存量产业用地,可通过转型开发、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政府收储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此外,上海市将切实转变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政府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专项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第三,坚持从严监管,构建安全有序行业新秩序
健康服务业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行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必须创新监管方式,实行最严监管。总的思路是:通过“制度+科技”,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健康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维护健康服务市场秩序。
近年来,上海在推进新型监管体系特别是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比如,推进医务人员CA认证,通过医务人员电子身份认证,实现对医务人员关键环节执业行为的动态过程监管,目前已选择1个区和5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接下来将逐步在全市推开。再比如,建立医疗服务信息便民查询平台,通过提供官方权威信息,提升医疗服务信息透明度,引导公众合理就医行为。该平台于今年4月试运行,目前已涵盖全市4000多家医疗机构的许可、处罚等信息。
在既有基础上,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首先,抓联合监管。以信息化运用为手段,全面构建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管控、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卫生、医保、工商、民政、食药监、质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其次,抓依法惩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医师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以及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形成医疗市场退出机制。对于严重违规医疗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强制退出行业。最后,抓队伍建设。着重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一方面,队伍要补足。到2020年,本市每万常住人口的卫生监督员数量要达到0.75名,并相应增加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车辆等装备;另一方面,人员要提能。通过将卫生监督员纳入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重点抓实抓好责任心、专业素养两大关键,不断提升监管效能,齐心协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确保健康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尧水、上海保监局副局长王晓东、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秦丽萍和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张超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