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8(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于7月20日至23日在沪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青少年学生齐聚上海,将聚焦“科技·创新·梦想”的主题,围绕科技创新与未来等内容,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共享这场参与型、创新型、互动型的科技盛会。
前来参加博览会的国外学校中每年都会增加“新面孔”,参与交流的校长学者也越来越多——青博会举办到第七届,已经从一个上海青少年科技的精品节日,变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国际品牌”。
首办国际邀请赛
各国少年同搭“创意桥梁”
展览中心的序厅,热闹非凡——在今年的博览会上,首次邀请了国外姐妹学校的孩子们,一同参与“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搭建创意桥梁。
这是青博会举办至今,新“创办”的国际邀请赛:第一次发出英雄帖,就得到了特烈的回应: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比赛。这场主题为“一带一路——创意桥梁”的模型建造比赛:由参赛的中学生设计、搭建创意桥梁模型,然后在完成的桥梁模型上进行移动式载重比赛。
这也是第一次有权威国际评委参与的比赛:组委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他们中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高校的教授,还有特意从法国、荷兰、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飞来的专家,充分体现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国际化。
根据比赛规则,每支参赛小队须由三到五人组成,以现场所给的材料和工具,设计搭建创意桥梁模型,必须跨越一条1.2米长的“河流”。建成后的桥梁模型还将承受移动载重小车的考验。最后由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队,将从设计创意、模型制作和载重能力等方面为各队打分,并最终决出优胜的队伍。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参赛队用组委会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桥梁。比赛要求桥梁既有科学性,又有创意,工艺美观,具有特色。参赛队员还要在现场向评委们介绍各自的设计特点,并回答评委们的提问。第二阶段为载重能力测试阶段,由参赛队员用线牵引载重小车通过桥梁。总共测试3次:第1次检验空载小车能否顺利通过桥梁;第2和第3次由参赛队自由选择小车的载重量进行测试,最终按能顺利通过桥梁的最大载重量计分。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的参赛学生是即将升入初二的科创小达人,作为这个小团队里的副队长金智伟,负责桥梁整体设计工作,他说:“桥梁在设计过程中越牢固越好,使用的材料越少越好。我们提前了两星期进行赛事的训练与准备,多次进行图纸绘制,每一次把设计制作成实物就要一到两天。很多难题要不断地进行实验才能解决。”
“在参与比赛和制作桥梁过程中,我们更学会了灵活运用工具和材料,每一个进步都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这样的比赛既锻炼了我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又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收获满满的!”该团队的成员顾思语同学说。
作为本次比赛的专业评委之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张子新认为,“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是一项非常精彩而有意义的赛事,围绕一个科技主题,不同国家的学生充分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力图实现科学而有创意的制作,每个参赛队伍都在全力以赴地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探讨前进。
作为资深专家,张子新教授近年来一直都致力于青少年科创教育。他表示,上海举办这样高层次、国际化的青少年科创活动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促进广大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为上海尽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蓄力量。
在诸多专家和与会者看来,本届“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以“桥梁”为主题,这正是科学与技术的桥梁,也是青少年与科创的桥梁,更是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国际对话
共同培育“未来的小科学家”
“为什么女孩子不喜欢科学?”“STEM课程应该从几岁开始?”“STEM课程对老师和课堂提出怎样的要求?
青博会活动之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高峰论坛——校长论坛在友谊会堂举行,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英国和中国的高中校长们齐聚一堂,共同为“培养未来的小科学家”出谋划策。
“我们需要女科学家吗?”“女孩子能成为科学家吗?”来自英国皮兹福特高中的校长尼尔·图恩的开场白,立刻吸引了在座两百多位嘉宾的注意力。
“我相信全世界的高中校长都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难题,”尼尔·图恩说,“那就是,女孩子不喜欢科学怎么办?”
他的这个问题,引来了全场共鸣。“我们英国的GCSE考试时,发现只有1.9%的女孩子选择考物理,因为GCSE考试是大学选课的‘风向标’,这也说明,只有寥寥无几的女孩子愿意在物理方面进行钻研,而同样选择物理的男孩子,是女孩子的五倍。”
而在眼下物理学家、工程师人才日渐缺少的英国,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图恩说,奇怪的是,根据今年五月份的一份调查,有9%的女生却愿意选择生物,这个数字是男生的2倍。“为什么喜欢生物呢,因为我们发现,生物和女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宠物、化妆、家务等。”图恩说,这对于身为高中物理老师的他而言,是一个启发:“如果我们的课程变得更生动,更和生活相关,有实际运用的可能的话,是不是能吸引更多女孩子的‘芳心’?”
他同时提到,他正尝试从高一年级开始让女孩子们了解更多诸如居里夫人、迈耶、霍奇金的故事,因为女孩子很感性,对这些女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得更多,更会被打动。
“我还建议在座的校长和老师,在上物理课和数学课的时候,为了女孩子多等几分钟,”图恩说,“男孩子不管知不知道都会第一个举手,女孩子往往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愿意回答。不偏向男生,给姑娘们更多的机会,她们会在未来还我们更多的女科学家。”
参加论坛的校长们,不约而同都谈到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的“课堂改变”。
来自美国基石预科学校(Cornerstone PreparatoryAcademy)的校长布莱登·麦克奥以iPhone为例:“12年前,苹果手机的问世,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他谈到,学生们喜欢从网上搜索答案,这使得原本正襟危坐、以权威著称的老师地位有些“岌岌可危”:“几千年的教学秩序受到了挑战,这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得做些改变了,才能重新赢回学生的心。”
麦克奥指出,从那时候起,教室应该不只是学习和考试的地方,而是一个实验室,让老师躬身和学生一起做项目,做实实在在的产品。他说,现在学校的STEM课程已经和大学生相当:每周一三五都有STEM的相关课程,每次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我希望学生们能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可以面对未来复杂和困难的任何情况。”
以色列HebrewReali学校的校长约斯·本·道夫以以色列和中国不同的课堂为例,谈到了两个国家科学教程的差别:“中国的老师面对50个孩子,课堂纪律非常好,整体非常安静;但是中国老师在以色列上课五分钟,可能就受不了了:肯定会有孩子说,老师,我不理解。”
他说,这对于老师来说,是挑战。“在以色列,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老师们要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如何把知识穿插在课堂中,对老师是一种考验,从另外一个侧面而言,孩子们的活跃思维,正是创造力的体现。”
道夫说,在以色列,科学课程,也就是STEM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们鼓励孩子们问问题,只要他们敢于举手提问,都是一个好的开端。”
7月21日的教师论坛上,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优秀科技教师代表,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内容,围绕数字技术教学、协作式学习、高阶思维训练、研究性学习、创新素养教育、科技实践活动设计等话题,作了主题发言,并与参会者展开头脑风暴和研究探讨,让人获益匪浅。论坛期间,来自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上海尚德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等中国学校的教师,分享了他们在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体会,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