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全力迎战台风“安比”
解放日报  2018-07-23 09:06:14

  原标题:16台大型吊桥仰起“脖子”抗击风雨 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全力迎战台风“安比”,浦东临港地区6610人已完成撤离

  7月21日下午,在东海大桥封桥前的最后一刻,记者通过大桥,深入小洋山岛,来到了去年底才刚刚投入运营的洋山四期码头。这里被誉为中国航运业的骄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集装箱码头,而“安比”则是这座智能码头遇到的第一场可能产生正面影响的台风。

  轨道吊车“一键锚锭”归位

  码头办公区内,负责洋山四期运营的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副总孙金余忙得不可开交,瘦黑的脸庞挂着一丝不苟的严肃,额头和鼻尖不时滴下几滴汗珠。此刻他心里只想着三件事,“确保所有人的人身安全,确保船货的安全,确保码头设施设备的安全,这是迎战台风最重要的事情。”

  孙金余告诉记者,从前天起,洋山四期码头就已经做好了抗击台风的准备。昨天零时起,2.4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已经见不到一艘驳船,而最后一艘干线大船也于昨天下午一点驶离了洋山港。下午4时,记者赶到码头时发现,16台高达50多米的大型吊桥全都高高仰起了“脖子”。“‘仰脖子’就是指把平时前升至海面的操作轨道向上扳直,让桥吊减少风的受力面。”孙金余说,这样做能确保桥吊在大风大雨中稳稳站住。与此同时,每台桥吊与地面连接处,还用钢梢铆钉紧紧连接,使得桥吊与地面紧固成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增强抗风能力。“按照设计,我们的桥吊可以抵抗风速达到每秒55米的大风,而根据观测,‘安比’的风速要远低于这个标准。”

  面向大海的岸线一侧,防御台风的工作一切就绪。而靠近陆域一侧,一台台无人操作的轨道吊车,正按照宝塔形的堆放要求,将一只只集装箱归并起来。“宝塔形能形成梯度堆放,是最能抵抗大风的一种堆放方式。在每层宝塔里,外侧放置重箱,内侧则放置空箱,如此一来,即使是发生了意外,也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这项作业一直持续到了晚上8时,此后整个港区的作业就全部停止。

  全自动化码头的先进性,在抗击台风中也能显现它的优势。

  在尚东公司办公区14楼,一间能够俯瞰整个港区的中控室内,几位年轻的操作员正盯着眼前的几台电脑,关注着港区里发生的一举一动。一位女操作员告诉记者,如果某一台轨道吊车作业计划完成,她这里只要在电脑上轻轻点击“一键锚锭”的按钮,这台吊车就能自己跑回预定的锚位,然后放下钢梢,插进地面,完成加固工作。“这也是全自动化码头先进性的又一个侧面。”

  90人仍在洋山岛应急值守

  “晚上留守在岛上的人员一共90人左右,他们都是应急值守的抢险人员以及公司领导层。而所有非必要人员,将乘坐4辆大巴撤离洋山港。”孙金余说,一旦台风过去,有关部门解除警报,这些人员将第一时间返回,重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人员撤离工作则在浦东临港地区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临港南汇新城镇防汛海塘全长34.6公里,共有建筑工地182家、施工人员17685人,临港管委会安排了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八个临时安置点,可安置10000人。截至昨晚记者发稿,南汇新城镇已完成安置6610人,需要安置的人员全部进入了安置点。

  临港一中作为八个临时安置点的其中一个,昨晚一共安置了近500名建筑工地的工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乘坐有关部门准备的接驳大巴来到安置点,然后根据不同的公司,有序地进入临港一中体育馆。体育馆内的篮球场、体操房、乒乓房均已腾出空间,成为工人们临时的家。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天上午接到通知后,学校就紧急动员起来,保洁阿姨上午就开始了打扫,将各个安置点的地板全部清洁一遍,保证撤离人员能有一个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厨房也从中午开始忙碌起来,为撤离人员的到来准备热水。记者在现场看到,体育馆内桶装饮用水和泡面用的热水供应充足,随时可以保证人员的饮用需求。许多来到临时安置点的工人们都对所处环境表示满意。入夜以后,工人们或是躺在席子上休息,或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牌,消磨时光。所有人的心愿都是,台风“安比”能尽快过去,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工地,开始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编辑:彭丽